首先陈丹青设下一个前提:“你说话,只是你一个人的想法。”
他的书是一本一本的观点集,对我来说如此。许多人推崇他,并不仅仅是文青或者愤青,也有些人说他是话唠级的文化名人。其实同不同意是自己的事情,我是站在同意这边的,至少他的大部分观点我相当认同。他并不愤怒,而是冷静。他是又一个看穿了传媒效应和消费主义的文化人,通过媒体向市场发出自己的观点。从社会影响上讲,这比闷在那一个人想强。其实深藏不露的高人很多,但敢说话的人不多,因为经传播加以扭曲和夸大,一个人将被概化成一种特定模式,就如同陈丹青一向显得很愤怒。
不过,确实,陈丹青现在的风格和《纽约琐记》以及《多余的素材》里有些不同了,变得更激烈和狡猾了,也许是和媒体打的交到多了。这个老知青是艺术家,也是杂家,他的敏锐、犀利,他的针砭时弊是与丰厚的人文积淀和生活经历分不开的。他有资格,也有本事脱离体制,这是他可以大声说话的最大前提。
以下是部分书摘:
美国教会我:你说话,只是你一个人的想法。
中国的事情,我只有一个要求:让它发生。别管是对是错。
(中国人的大国情结是)自卑情结。自卑太久了,总想出人头地,让世界承认。
世界的主流潮流是利益,是做生意。
发生了,还要让它往前走,不要一发生就论对错,不要这么快给一个事情做是非判断。
19世纪的摄影竭力模仿绘画,20世纪的摄影不断摆脱绘画的影响,后现代摄影则又回向绘画,甚至古典绘画的美学,而古典美学在目前实验性摄影中,获得全新的生机。
人文艺术这么丰富复杂的事物,给弄出一二三四名,什么一百个作家、十个作家,无聊透顶。
美国的“对等”的思路
我本能预备遭遇粗暴的态度,冷漠的脸,僵硬荒谬的机制,穷凶极恶的生意经,还有,种种零星小节的不专业,不认真,权责不清,或心不在焉——那是我在北京随时随地的日常经验。
你要灭一个人,一是骂杀,一是捧杀。中国人的老办法:要么骂,要么捧,总不能平实地面对一个人,了解一种学说,看待一段历史。
扭曲鲁迅,就是我们的被扭曲。
害羞其实就是倔强的情绪。
中国人的国民性:好死不如赖活,装丫挺(北京方言,粗话),不老实。
开放是指内心深处的自由,对各种事物真正的理解、好奇、容纳。
人类最好的时候早就过去了。
讯息不等于眼界。
价值混乱,钱就会变成尺度。
沃霍尔已经过时了,但他在我们这里尚属未来。
(记者话)今日中国不是文化大国,文化名人追逐着新闻热点而非真问题,新晋的年轻人这热衷于成名和投机。
影像比文字无情,无情才真实。
刻画承平岁月的种种恶,容易,讲述罪恶时代的片刻欢悦,很难,而且不宜。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31:4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2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