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守望的距离《读书摘要—未完待续》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31:25
  • 16

守望的距离,周国平,看了他的再版序,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停止了学业,继续哲学思考的道路,我想这一定对我很有帮助,也许我也正是在如此混沌的世界上。于是我向王张生学习,做起了读书笔记和摘抄。

真正的闲适是自然无为,不需要努力的。而我是一个执着的人;经过努力能达到的至多是超脱的境界。超脱是指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守望者是指与时代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生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没想到看到守望者这个词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也许这是我最恰当的定义。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而不仅仅是活着。这是苏格拉底的一大贡献。他把哲学引入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他说过智慧即美德,但是赫利克里特认为智慧包含的东西更多,而苏格拉底认为那仅是知识和处世之道,未免狭隘。

《幸福的悖论》

需要去看一下莫洛亚的《人生五大问题》

爱情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导致拜伦式的悲伤主义

法国哲学家阿兰认为:婚姻的基础必须是逐渐取代爱情的友谊。

现代的女权主义者已经越来越重视发展女子天赋的能力,而不再天真地孜孜于抹平性别的差异。

强的男子可能对千万个只知其强的崇拜者无动于衷,却会在一个知其弱点的女人面前倾倒。

呵呵,我怕我会误会最后一句话,然后去鄙视男生。它让我又想到了自己老是会想找男朋友的情景。我只是要不停的告诉自己,多认识别人,多结交男生朋友没有什么,这会让自己的思想更成熟,让自己更加认清楚自己。但是一个真正的知己是可遇不可求的。顺其自然吧,多给自己机会去尝试,如果有机会就给自己自信去完成。

这篇文字主要还是以讨论爱情方面的爱为基调。认为幸福或者爱,是矛盾的。是自我遗忘和自我封闭中的平衡。

《爱和喜欢》267

有时我们应该把爱具体化为“需要”“想念”“尊重”。

爱就是对被爱者怀有一些莫须有的哀怜,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怕他冻着饿着,担心他遇到意外,好好的突然想到有朝一日他死了你怎么办,轻轻的抚摸他好像他是病人或者是易碎的瓷器。爱就是做被爱者保护人的冲动,但是在旁人看来是不必要的。

虚荣心的伤害是最大的也是最小的,全在于你的在乎程度。

《等的滋味》

等的滋味千千万,古时比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张生第一次约会莺莺,自从那日初时,想月华,捱一刻似一夏。

焦虑其实是对立情绪纠结而形成的,其中既有对好结果的期盼,又有对坏结果的恐惧。一颗心七上八下,大受颠簸之苦。但是对于超脱之人来讲,他们看破浮世功名,不会将自己置于这个接受审判的时刻,也就免于焦虑了。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等的人是被动的,更无聊更焦急的。等的结果如果是确定的,不论是好是坏,大家都希望尽早结束。但是如果是不确定的,那可是急煞人了。等还分等大的事情比如死,还有一些琐碎的小事。但是等也有好处的。

可以没有爱情,但是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是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等的一切,但是如果没有等,哪里还有人生

《论嫉妒》

很精辟的解释:当我们缺少一样我们必需的东西的时候,我们痛苦了。当我们渴求一样并非必需的东西而不可得的时候,我们十倍地痛苦了。当我们不可得而别人得到的时候,我们百倍地痛苦了。

嫉妒往往包含对于功名的计较,嫉妒者所看重的也是拥有其带来的实际好处。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话原来可以解释嫉妒的原理:是与时间和空间成反比的。

我们实在太看重成功了以至于难以欣然接受别人成功的事实。

真正的强者必然是必是宽容的,因为他精神富裕,他们懂得人生的限度。

我其实是富有的,一个和睦的家庭,小康并且富足的生活,从来不为生计忧愁而且是无忧无虑的。爸爸妈妈非常宠爱自己,小家庭幸福。虽然人并非貌美如花,但是可爱俏皮,人缘也不是很赖。智力中上,学习成绩出众,有自己的能力可以发挥,并不比别人差。有一颗上进的心,和愿意努力的想法。虽然行动上差一点点,不过是可塑之才。有好朋友可以聊天,有好朋友关心,有好朋友提拔。我对于现在的生活挺满意的,只要在思想上提升一下,让自己真正的感觉到精神上的富足,也许是书本可以带来的。因为前人的智慧是不容忽视的。可是前人也没说要看什么书呢,那就什么都看点吧。

《对理想的思索》

有两种理想:一种是对社会理想,旨在救世和社会改造,另一种是人生理想,旨在自救和自我完善。

奥尼尔的剧本《天边外》

圣徒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而智者是温和的理想主义者。

《爱与被爱》

婚姻最好是双方都爱彼此,但是会问出是选择被爱还是爱的,必然是因为不平等的喜爱造成。这时候你需要自问,对方是否足够的安分,你或者足够的大度。对于你一点好感都没有的则不需要再纠缠了。爱情是理想主义分配的,婚姻则是现实主义分配的。

《理想主义的绝唱》

觉得遇到了前辈知音,其实也是如果我想当老师或者教育家想做的事情,吴宓的一些观点:永恒的书必定表现了人生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然而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浮在人生的表面,不负关心永恒。他认为:读书“首须洞明大体,通识全部,勿求细节。注重作家对宇宙和人生的整体观念。

曾文公“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从挤车说道上海不是家》

因为儿时挤车看到的种种不堪,上海人从无谦让,对外地人同仇敌忾。让他耻于为上海人。只用文字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

但是我却一直为自己是个上海人而有自豪感。的确我也很讨厌拥堵,但是作为一个学生,我已经极大程度的避开了它。所以也未觉痛苦。上海走在先进的物质生活前列,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人一旦不需为生计奔波,必然或生出其他的各式各样的追求。俗称小资生活,自然有了一种可爱之处。

《人性、爱情和天才》

爱情好像是一种疾病,这样地执迷不悟,这样地如痴如醉。到不了手痛不欲生,到了手又嫌乏味。

如果说***是***,艺术是神性,那么爱情就恰好介乎其中,是神性和***的混合——人性。

《男人眼中的女人》

女人好像不在乎男人蔑视她。虚荣心使她仰慕男人的成功,本能又使她期待男人***的旺盛。这句话,剖析的蛮好的,我是否就是太过于仰慕那些人的成功,而是自己处于那种乞讨的位置。呵呵,明明自己在追求自身的完善吗,那种事情随缘,我有这么多书本作为好朋友了,何必纠结于他们呢。

不过周国平在谈论女人时候,明显感觉自己处于高人一等的支配位子,把女人当作一件物品进行讨论,看得我不是很爽。

《自我二重奏》

法国作家辛涅科尔: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耶稣说:一个人赚取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真正的救世主在每个人身上,便是那个清明宁静的自我(罗曼罗兰说的),只要守住他,就可以说上帝和我们同在。

天哪,太厉害了,我也很有同感,在那些哗众取宠的场合,在那些放声大笑的情景中,心底老是有这么一丝声音:这不是我。周国平认为:我们是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但是要节省和这个社会的交往。这会不会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呢。人不是应该更主动地融入这个社会吗。但是,也许留给自己的空间,就是容忍和退让发泄的最好去处。

我的确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打开书,又合上。拿起笔,又放下。我本以为,这是我太累了,于是我打开电视,通过我平时最喜欢听故事的习惯来麻痹自己。我想这就是周国平所说的“空虚怅惘之感,无聊袭来之时。的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尽快找事情做,逃脱这种境遇。但是周却认为,这是自我邂逅的一个契机,可怕的自我肯定会教给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可是真的吗?一个如果不是每天读书的人,也可以让自我来教自我吗?

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绝对不是真正地快乐。

《失去的岁月》

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就是将瞬间永恒化。一种是活在回忆里,是将过去永恒话,一种是珍惜现在,让现在永恒化,一种是期待未来,让未来永恒话。

我不断地把我最好的部分转移到我的文字里去,借此逃脱时光的流逝。

《为自己写,给朋友读》

主要是讲哲学并不是一种枯燥的推理,而是感情的融入。周国平非常喜欢尼采,之前上过哲学课,什么都不记得了,只知道自己肯定喜欢了尼采的某些论调,还买了他的书看过。其实看这种书的时候我很容易走神,最害怕的是,读完无痕。真的是呀。怎么办啊。

《消费=享受?》

这一段,写得太好了,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觉得我去游玩的时候,总是感觉不到尽兴。我在读书的时候,总是感觉不到升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如何解决还是困扰,希望能赶快体悟。

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真正的享受必定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的“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

《孔子的洒脱》

从周的口中了解了孔子的另一面,那是寻常教学中不曾听说的,俏皮灵活的孔子的一面。而的确让自己感到洒脱。

一是君子不器,他认为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且极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而讨厌那些沽名钓誉之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最重要的是真才实学,而无需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做到这点很难,人都是活在社会上被社会化的人。留一片自己宁静之地尚可,不去顾及外界的评价实难矣。

还有原来孔子不赞成“三思而后行”,只需要再思即可。哎,看样子是我自己四思五思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