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锥编》、《七缀集》、《谈艺录》里,钱锺书用了总共20多个页码集合起一批中外诗文中的某种因立体调动感官渠道而创造出了盎然兴味的描写手法,在美学史及创作心理学上发现了一片新畛域。先生旁征博引,谓此种“时复‘互用’”的寻常官感,“心理学命曰‘通感’(Synaesthesia)”。可惜,术业有专攻,文、科分泾渭,先生没有也不能从人的生理、心理角度解开这“互用”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于是,当我看到这本名曰《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的正方开本集子时,很是高兴这个遗憾可以被终结了。
小时候翻过大约是秦牧老同志写的《科海拾贝》,很快便印象全无,因那些各处搜罗来贩卖的小条目实在寡味,也读过《十万个为什么》,通俗易懂,却输文采。个人的接受效果其实与科普知识传播的技巧乃至立场问题密切相关,理想的科普读物应当以介绍科学常识、科学知识的美好文字写就,篇幅间洋溢着创造活力、闪耀着审美智慧,它们与实验室里、会议场上、专业书中大象般沉重、严肃的术语、规范关系不大,永远不会令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自卑羞赧、望而却步,好比,好比这本名字通感得紧的小书。
这本书告诉我尽管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觉系统信息来源迥异,运行机制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并非完全独立开展工作,而会彼此产生一些异常的神经联接,并且,这各种信息经大脑分别处理毕尚可能在更高级的皮层区域得到整合。由是,清华荷塘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成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另外,有人因染色体遗传的关系,天生就是联觉者,较之其他人,他们可以任意“互用”五种感觉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从而在日常生活里获得一份份唯“我”独有的神奇体验。
谈天地、说动物、念叨花花草草、聊人间和医病,……这本书里关于“人”本身的话题,则既关注心灵,更没放过肉身。“专业尿官”、“屁股的生存哲学”、“一种双人游戏”、“催情助兴全仗它”、“天屎”、……玩标题党么?好像有些这个意思,但这些文章说明、叙述、描写、抒情互为渗透的动感笔法,朴灵互衬、偶走闲笔、调侃诙谐、悬念铺设的文字风格,倒也配得上这些吸引眼球的俏皮名字。
全书字、画,悉数来自一批“啸聚”于“科学松鼠会”的男女笔下,他们都系理工科出身,一如我所喜欢的不少作者。
P.S.校对再、再细致一点儿就更好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30:1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1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