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中国禅宗史《读禅心得》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27:17
  • 57

一,“逍遥游”境界与“一行三昧”境界

《庄子》逍遥游境界,其进路是“心斋”“坐忘”,到达最终的形而上境界——-无己、无名、无功的神人、至人、圣人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有一个明显的主体被逐渐消解的过程,主体的片面认识、自私欲望、价值观念,都被遗忘,如同现象学的还原;从而在主体的心灵

里,消除了是/非、彼/此、物/我之间的对立,齐物我,一死生,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同一,万物与我并生”。这种(心灵)境界形而上学,也即冯友兰先生所谓的“天地境界”。

“逍遥游”境界,依照章太炎的解释,也即“无差别”的境界,也就自然地合乎他用禅宗思维释《逍遥游》的新义。《庄子》“逍遥游”与“平等不二”的“一行三昧”境界,其最终的境界因而相通。二者到达的路径起点,皆为“心”――――在《庄子》,乃“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之为坐忘。从“小智”的角度,人的视角、观念千差万别,各自执守而画地为牢,囿于一隅,不得自由;在流动不息的世界(物理世界与人类社会),事迁流而知固置,谓之不化。从横向角度言,知各自分立,皆为小知、偏见;从纵向言,知(名)本身就应随缘任化,随说随扫。所以“心”不应偏执,止于小知,而应“大知”―――从方生方死的各种成见中出离,也就是说,干脆取消主体的造成偏见的私智:黜聪明,离形去智。也就是说,放弃主体心灵对事物(形)的分别智慧,而与万物一体――主体的分辨、分析、综合等逻辑能力都给悬置起来,消除主/客对立。在这个前对象化的“天人合一”境界里,人同于“混沌”(无差别)之“道”,“是有真宰,与之沉浮”、“道不自器,与之方圆”,心灵不执不拘,流动婉转,自由无比。

而禅宗,其起点也为“心”,“即心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不离不染,来去自由”,无相、无念、无住,这种自由的心灵境界即“一行三昧”境界,其“无差别”“平等不二”同样建立在对人类分别智慧的消解上,所谓“思维路绝”、“言语道断”――铃木大拙所谓“超逻辑”。

境界相通,差别亦有。首先,“逍遥游”最终的旨归是形而上的“道”,这个本体论意义上的道,如同柏拉图的“理念”,始终存在(程朱理学的“理”、“太极”吸收了这点);而禅宗,则“即心即佛”,没有这种外在本体的存在(“有”)设定(王阳明近之),“究竟空”。这个意义上而言,禅宗的解构精神更为彻底。

其次,具体的路径不同。《庄子》经由“心斋”、“坐忘”,一个逐步心灵还原的过程,有一个“静”“空”的目标,类似北宗的“看心”、“看净”;而禅宗则行“中道义”,消除了“顽空执无”的执滞弊端,更显自由;而且与之相应,禅宗“明心见性”、“单刀直入”、“当下即是”,消解了逐步修炼、还原的心理过程,“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取消了“修行障”),在方便与迅捷上更胜一筹。

二,“庸”与中道

庸: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又谓:执两用中。较之“八不”之中道,二者虽同有不落边见,不执一端的意思,但“庸”强调的是具体境遇里的随机应变,依时而变,它对世界的存在性不加明确的判断,已经默认了世界、人类社会(伦理政治)存在的不证自明;它强调的是具体世界的机缘,因此和“时”紧密结合,所谓“时中”,成为一个重要范畴,体现了一种活泼的变异精神(《易》)。而中道的哲学基础是“缘起”,万法依缘而生而起,不具自性,因而不能说是“有”,不真故空――――对世界的存在作了明确的判断。中道最终是要彻底否定边见,彻底离相、彻底不存心,即心灵不再对事物加以逻辑区分,“离四句,绝百非”,直至不可思议境界。随缘任化,于相离相,不执不染,不贪爱,不妄作――“清净无为”,主体性的被消解,于一切缘构境界都是同一的;而儒家的“庸”却代表了一种积极的“有为”(道德主体性的弘化),一种积极的以“仁”为基础的内圣与外王之道。

三,“真空不碍妙有”

真空不碍妙有,与“顽空执无”(“沈空滞寂“)相对,基础还是“中道”义。顽空如同北宗,预设了“空”“无”“寂”等目标,即是执了“空相”,落了边见,与中道义相违。真空义则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一行三昧,平等无二,连“空”也给消解掉,不再有任何差别对立。因此,必然引出“随缘任化”,也即“无相无念无住”――于相离相,于境离境,来去自由.

“碍”―――一谓心灵的逻辑分别作用的消解,不再去强行对事物加以规定(西方主/客、主体性哲学的认识论);再谓在实践中、在行动上(因循认识上的“平等不二”),不拘名相,不贪爱执取,不占有、利用万物(物我一如)。

那么,就一任万有如其所是地自然、自由显示。随缘任化,“随”字与“任”字已然道出真谛。

但是,问题在于,这个自由显示的“万有”,其本身的存在有何特性?

1,依x老师的意思,“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青山、白云的存在是有自性的,是独立的存在,如同郭象的“自造”“独化”,相应如同般若八宗中的“心无义”――空心不空物;

2,我认为,随缘任化,哲学基础仍然是“缘起中道观”,青山、白云仍由因缘凑泊而成,不具自性,在“化”中;不真故空,若以青山白云为实有,又落入边见,与中道义相违;

3,临济“四宾主四照用”,所谓“夺人不夺境”,破我执而不破法执(我师即在此?);又有 “夺境不夺人”,破法执而不破我执;又有人境双夺,我法两执齐破(我所秉持之义);最后人境俱不夺,异在执与不执而已(个人觉得好像是禅宗本意?所以x老师的立足点最终在此?)。

2003年02月15日

--

双城记.一寸相思一寸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