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毕加索密码《真实的“奥义书”》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25:36
  • 45

小时候,问过爷爷:“您的爷爷叫什么名字?”爷爷告诉了我。我又问:“那您爷爷的爷爷呢?”爷爷想了一下,无奈地说:“我不知道。”

普通人的历史,其实就是一段段生活、一个个人湮灭无闻的过程。留下的,仅是大的时代背景和著名人物的传说。属于普通人的故事,不断地在时间的尘埃中被淡漠,乃至掩埋。当我们试图参与历史,回顾有关我们自身的真实,总是无奈地遇到种种障碍和疑云,从而走入别人想要我们知道的那些构图中。而所谓真实,在这世间,就像一杯牛奶,迅速冷却,转瞬成空。甚至于,我们都难以考证,自己爷爷的爷爷,叫什么名字。

我们自身也参与了这种掩埋和扭曲的过程。记得我年轻时,找自己生平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履历看上去更符合需要,便捏造了一份虚伪的事实。谎言的最大理由,其实无非是生存。真实这个词所代表的意义是美好的,但真实这个东西的本身,未必会带给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生活早就教导我们认识了这一点。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做一个屈从者,屈从于一个所谓的真实,并使之产生混淆。因为我们认为,生存是高于真实的,正像在某些时候,面包也高于理想。

《毕加索密码》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份经过扭曲后重新进行复原了的真实。贝蒂娜,一个一生都生活在纳粹阴影下的女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告诉自己的女儿一连串虚伪的真实,以致于,在女儿菲莉丝的眼中,母亲就是一个“双面人”,拥有着“双重生活”,并以这种怀疑为开端,和母亲的关系由亲密转为敌对。虽然回忆录的最后,母女之间恢复了理解与爱,但在女儿的心目中,很多缺憾已不可弥补。

结果在这本书中,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的真实。母亲的自述总是言不由衷,而女儿的猜想却又未必全部符合当时的实际。这不是贝蒂娜的错,因为在她的心目中存在着太多的阴影和无奈;也不是菲莉丝的错,因为她永远也无法真正地理解一个不属于她的时代。

没有真实,这是人类的悲哀。其实早在几年前,轰动文艺界的《达芬奇密码》中,笔者已经暗示了我们:这个世界,往往并不需要真正的真实。

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接受那些所谓的真实,而穷究着梦的真解?我们的追问和探求,对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有何重要的意义呢?

接受一个只留下美好景象的记忆拼图其实并不难。母亲口中马槽上的宠物兔;雨地里的净水桶;父母的爱情故事;为了安慰一个贫穷的老妇人父亲吃下了生蛆的冷烤肉,那可能是老妇仅剩的食物;女儿生日的时候父亲馈赠的小撬棍,这个小撬棍撬动了整个童年……所有这些事实,都富含了人类情感所需的大量养分。

但是,这并不完整。因为世界并非只有阳光,如果不了解阴影也不可能更真切地认知阳光。菲莉丝需要知道的是完整的真实,因为她需要回报母亲的也将是一份完整的爱。

在从童年到青年,那纷繁的意象中,菲莉丝一点一点,剥丝抽茧地探索着母亲。突如其来的分别,突如其来的财产,突如其来的朋友和亲人,突如其来的毕加索遗作,以及古老城堡中的加冕游戏,风雪之夜饥饿地吞咽着白菜炖牛肉的逃亡儿童,化妆舞会上神秘的蒙面客,两个先后到来、互相冲突的消息,这一切都成为菲莉丝追寻历史的钥匙。最后,菲莉丝知道了母亲其实是一个犹太人,知道了母亲曾帮助了无数犹太人逃离纳粹的魔掌,甚至还猜测着母亲是一个为协约国工作的情报员。随着对母亲了解的深入,在她心中沉睡了的对母亲的爱一点点被唤起,并且变得深沉而理智。

“不要问为什么。”这是母亲的告诫。母亲知道,真实就像她早年那讳莫如深的逃亡经历一样,并不美好。但女儿勇敢地追寻了下去,因为她需要一份完全的历史。从这一意义来说,这部回忆录的主角并不是被追溯的对象贝蒂娜,而是追溯者和本书作者菲莉丝。

同为“密码”,《毕加索密码》与《达芬奇密码》是不同的。《达芬奇密码》是对历史的拷问和揭秘,而《毕加索密码》是对生活和人的解读与还原。菲莉丝的探索也许不如兰登(《达芬奇密码》的主人公)那样激动人心,但其中流露的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自身归宿的寻找,却更富于存在感。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真正的真实?因为只有我们知道自己来于何方,才会了然自己将情归何处。这就是探索的最终奥义。

虽然最终作者菲莉丝选择了告别历史,面向未来,但她需要的那份对真实的触感,其实她已经得到。这真实的触感,就是对母亲的历史那份血肉相连的认知。

(老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