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没有辜负我们对他的等待,蛰伏而出的《明朝那些事儿》6以他一贯的诙谐与严谨结合的作风延续了前五集的精彩。正如当年明月所坚持的主张:“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在第六集中,这个风格还是他写作的基调。在扎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寻找可以串联在一起的种种蛛丝马迹,并不是信口开河。而在传统的历史叙事模式中,用现代人的戏谑和调侃来推动历史的讲述,却是让我们觉得,我们用现在的语言讲述古老的故事,那些曾经尸臭弥漫的历史故籍,其实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面目可憎,或者说,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以前读前五集的时候,我其实并不是特别推崇当年明月,跟他类似风格的写手风起云涌,他也许并不是最突出的一个,但是在我自己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工作若干时间之后,我开始慢慢了解到他的良苦用心。写这个,不是要博取功名,不是要冲击职称,不是要完成科研任务,阅读的受众,很明确,就是那些对明史感兴趣的或者即将对明史感兴趣的那些人。而他们在市场经济语境之下渐趋浮躁的阅读需求,正是当年明月所迎合的。迎合他们,不是文学和历史的堕落,更谈不上国学的整体水平的下滑,古典的从一开始就不是被强制烙上了阳春白雪的标签,古典历史如果只是被限定为只有少数人掌控的稻粱谋,那么历史必将是非真实的。现在人不都是在讲一个知情权吗?干吗要历史限定在一些学院派的老头子手上?而只有历史被广大民众所认可所接受所传播,它才是真正鲜活的。正如我从事的古典文学教学工作一样,不是说要让学生们背几首诗,了解一下艺术特色,而是让他们明白,当下我们学习古典文学的意义何在?有用的,有趣的,有益的,才会被不被抗拒地接纳。正是如此,我才渐渐地不断期待当年明月,期待《明朝那些事儿》6、7或者更多。而比起安意如的抄袭,他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以至于仿写者云集景从。就像一句广告词:我们不断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明6依然以人为经,以事为纬,讲述的万历皇帝后期、泰昌皇帝、天启皇帝时期的故事,诸如东林党、申时行、王锡爵、顾宪成、沈一贯、叶向高、李成梁、杨涟、熊廷弼、魏忠贤、汪文言、赵南星、顾大章、努尔哈赤、孙承志、袁崇焕……他们的形象血肉丰满的跃然纸上。而在这些人物的背后,又隐约看到其他的一些明代重要人物与之的若隐若现的联系,比如朱棣,比如海瑞,比如戚继光,比如王守仁,比如史可法,比如黄宗羲……写法上,依然沿袭抖包袱的方法,若干年之后,谁会如何如何,然后徐徐道来,光看枯燥的历史书是很难有这样的伏笔的。还有精辟的近乎仁刻薄的评说,比如,在猛人身边只有两类人,一是敌人,一是仆人,其实个人觉得其实少了一类人——死人。做人,要厚道,但是对于某些灭绝人性的人来说,说他们是禽兽,是侮辱了禽兽。对王锡爵的评价是,几十年兢兢业业,终成大器,毁掉积累的名声却只用了一年……诸如此类,看过以后,忍俊不禁,又不免掩卷深思。值得称道的是,明6在很多的历史术语上采取了深入浅出的方法,化整为零,让读者能明白就成,不会去死抠字眼,历史结论也往往得眉清目秀起来。而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历史观点,也敢于批判性的扬弃,包括对万历统治的实际效果,对东林党人的看法,对努尔哈赤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历史进步性……当时明月以义愤填膺之势指出,这些观点不是装蒜就是无知,这是需要勇气的。另外还有一点,当时明月竟然还有“田野作业法”,去宁远,今天的辽宁兴城实地考察,去城墙,去菊花岛(觉华岛),如此而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出其右者几人矣?
再插几句。我是学古典文学的,对于明代后期的文学和以明代后期为背景的文学还是比较熟悉的,这些人物在明6以及以前的作品中其实都悉数登场,绝少缺席,比如骂申时行的汤显祖写《牡丹亭》,比如坏人阮大铖本身就是临川派,侯方域在《桃花扇》中的出场,比如轰动一时的《五人墓碑记》和《清忠谱》的本事……这些文学史上的线索,亦是清晰可辨的,可见明6绝非胡扯之作,套用一句书中的原话吧:“看起来,这个说法仍然比较乱,不过跟‘因为生在荆楚之地,所以就叫萌萌’之类的逻辑相比,这种想法还算正常。”
似乎我对于这套《明朝那些事儿》评价有点偏高,但是我坚持认为,这本书是有它的可读之处的,是正史,也是野史,并不是野史就登不得大雅之堂,正史那些帝王家的传记,又有多少是真正可信的?就像大雪飘飘,以为是洁白无暇的,化了之后也发现不过是一滩污秽。我会推荐给我的朋友,我的学生,我的孩子读的。有人说,这套书渐渐读出了当时明月江郎才尽的味道了,嗯,是的,那请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啃着馒头看窝头的大侠们也写一套不会江郎才尽的书出来以飨读者吧:)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25:2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1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