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最后,作者“缓慢甚至痛苦”地得出以上结论后,将没有压力后的孩子们视为学习的精灵,是能够自主飞翔的。而大人们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帮助就是关注和尊重他们的学习活动。不需要蹩脚的表扬,只要不去打消他们好奇的积极性、给他们足够的材料就能产生预计之外的结果。
做了一学期的老师,我承认大多数时候,明确的要求不是怕学生不懂,而是怕自己不会处理孩子的天马行空。孩子的世界怎会不比大人广阔?他们可以去童话世界,可以走到神奇的大自然,可以依赖纯净的友谊,更可以肆无忌惮地走进幻想和冒险的天地。这个学期初,我做过一次问题卡的活动,他们的问题多到让我惊讶,而且全是不可见的事物,宇宙、关系、气味、属性、由来,为什么呀为什么呀?原来他们一直在关心这个世界,玩得并非没心没肺(实际上是玩得太少了)。后来这个卡就遗失了不少,学习任务多到我都来不及给他们解答,更别提他们在压力之下去“不务正业”了。
作者在“父母能做的事”和“学习的本质”这两节的观点我比较同意。比如身教好于言传,直接展示事物形成过程要好于抽象地做要求,又比如孩子是否接受教师的忠告取决于那一刻他们库存中的自尊和自信有多少。最有画面感的一句话是:“他们像树那样把根扎到一片干燥的土壤中。途中可能会受到阻碍,但是还是把根努力向下扎着,突然间,其中的一段根须绕过石块,触到了一股清泉。于是整棵树成长起来。”这本理想主义的书起码有一张令人激动的精神封面。
但假设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但面对的确算枯燥的识记性知识(也就是并非他们真心想学的知识),逆来顺受的懒惰最多帮他们如解脱般地通过考试(不得不说形近字辨析组词让人头痛,只好编出火眼金睛的童话刺激他们)。还是要说,孩子们现在学的东西在表面看来并非依顺天性的,离不开老师用言语将知识和他们的小世界联系起来。但接下去呢,能让孩子探索下去的点是真的找到了吗?如何找到?由谁去找?书里没提,并非流于浅薄,能亮出一盏灯已是最大化的实用,具体拿这盏灯照明的路该怎么走,就看你有多理解自己的路况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25:1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1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