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在切瑟尔海滩上丧失真情的恋人—《在切瑟尔海滩上》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20:59
  • 80

“她举步维艰的声音淹没在飞溅的细浪中,一直看到宽阔而笔直的,在黯淡的灯光下隐隐闪烁的砂石道上,她成了一个模糊的、渐行渐远的点。”在麦克尤恩唯美笔调的描绘下,读者既感受到切瑟尔滩边海浪的起伏声,也听到老年爱德华的懊悔,而这惆怅的氛围也是本书的主色调。小说虽然大半部分都在写爱德华与弗伦斯相识和相恋的故事(不乏对其身世、家庭生活的描写),但身份和性格的巨大差异注定了俩人情感的破裂,所以,伤感早已是小说的底色。

实质上,麦克尤恩的这本书依然是走的老套路,从身份差别、对比中衍生戏剧性冲突(《赎罪》里的罗比便是受冤于此),从而达到叙述高潮。而类似爱德华和富家千金弗伦斯的爱情故事在文学史上不胜枚举,麦克尤恩只不过“更为有意”的加深了这“两类人”之间的鸿沟。其中最显著的便是将爱德华描写成“***狂”,而弗伦斯则对性事则充满恐惧(但小说里又可见她对爱德华所做的亲昵举动,想必这位千金自是对此类行为嗤之以鼻),在切瑟尔的“新婚之夜”是弗伦斯“高贵本性”的集中爆发,当猴急的爱德华(虽然作者描写了爱德华为女友守洁,但始终使读者感觉“穷小子”对性事有种天生的狂热,而这正是与高贵的弗伦斯的差异所在)在她身上蠕动时,身份和性格差异所埋下的定时炸弹即刻引爆,弗伦斯毫不犹豫的丢掉男友(因她认为爱德华的行径是龌龊的)跑到了纯净开阔的海岸。

看到这里,读者多少明白了麦克尤恩的创作倾向,对比《赎罪》里的罗比,爱德华比他幸运,至少读完了大学,还和女友“结了婚”,但麦克尤恩对出生低微人群的描绘依旧倾向未变:爱德华和罗比找姑娘就是为满足***,而出生富裕的人似乎不食烟火(塞西莉亚除外),过着被书香和钢琴包围的生活,向往纯净的罗曼蒂克(弗伦斯)。

塞西莉亚是麦克尤恩笔下千金的例外,虽然她也在爱罗比时胆怯过,但爱情的力量最终使其战胜了社会成见、身份差异给俩人带来的危险“鸿沟”(包括自己的羞耻感和对穷人的蔑视),哪怕在全家人都认为罗比犯有***罪时,塞西莉亚依旧深信爱人无罪。也许,麦克尤恩自己没觉得,这一幕是小说里最感人的地方,因为那是坚贞爱情的体现。

虽《赎罪》里的一对最终也没有重逢,但总比《在切瑟尔海滩》中爱德华与弗伦斯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强百倍,就像小说里所述“他们俩太讲礼貌了,太拘泥了,太胆怯了,他们踮起脚尖,窃窃私语,拖拖拉拉,唯唯诺诺,在对方身边兜圈子”。显然,造成他们之间不坦诚的原因是身份的迥异和性格的拘谨(即使是对于出生贫苦的爱德华,也在上层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异化了自身,变得不自然),他们的一切行为只是在往身上涂抹更加华而不实的装饰而已,最终使本就脆弱的感情破灭。

所幸的是,麦克尤恩没再那么残酷的对待笔下主人翁,而是让这对成不了伉俪的男女自由,爱德华拥有了他喜欢的女人和生活,弗伦斯则如愿以偿登上了艺术圣堂,虽然小说结尾时的爱德华显得懊悔不已,但这种惆怅的心境只是暂时的,因为切瑟尔的“新婚之夜”使他明白,只有和弗伦斯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俩人才会真诚的面对自己,否则终生都将困囿在(身份)拘谨和(性格)矛盾下的虚伪里。

也许你会问,身份和性格的差异难道真会对感情造成摧毁性打击?在此,还是请放过麦克尤恩先生,因为他心中的创作倾向性(成见)决定了身份冲突的无限放大,而爱德华与弗伦斯早在其刻意的塑造下丧失了真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