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上流女孩当如是《上流女该,花花世界》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20:24
  • 65

现在的书,如果不起个哗众取宠的名字,再找些名人写上一句半句过誉的称赞,似乎就会卖不出去。天知道当自己的“一句半句”堂而皇之地印上封底的时候,那些名人究竟有没有读过他们自己推荐的这本书。有些推荐写得模棱两可、云遮雾绕,一看就知道是根本没读过,却要被迫着去表扬,因此只能用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来敷衍。现在的书怎么都这样?草率的商业包装的味道让我挺反感,而且内容上的硬伤比比皆是。

有次我买了本关于星巴克的书,每一页的页眉处都印着很精巧的英文花体字:“Starbacks”,我立刻就不想看了。

而且,现在的书市似乎还是个标题党横行的时代,就好像《新结婚时代》里写的,有位作者给自己的书起了名字叫《人比黄花》,编辑觉得这名字不好卖、没噱头,硬是改成了《我被包养的三年》……

总之,当我买《上流女孩当如是》和《让我去那花花世界》的时候,觉得这书名实在是非常离谱,如果不是在实体书店里翻了翻,我大概是不会买的。

《三联生活周刊》一度是我喜欢的杂志,很大的信息量,有深度报道,外行人看上去很可信赖。最近这两年不知道是我自己的学识退化了,还是编辑们越来越“装”了,里面的文章多半令我费解,而且涨价,慢慢就不买了。

《上流女孩当如是》和《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是两位《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作者的合集,前者写“流言”,后者写“文化”。“流言”是不那么露骨俗气的高级“流言”,“文化”是不那么晦涩学究的大众文化。于是我就买了,春节前后把两本书读完,说不上有多好,倒是也有些合我胃口,且不曾知晓的信息。

两本书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比较随意,很跳跃。我时常是看完一篇的结尾,都要想半天,这一篇的开头究竟是怎么把下文引出来的。

《上流女孩》比较甜腻,讲时尚、讲好莱坞、讲电影、讲音乐、讲摄影,有着大量从google上搜到的资料,豆瓣网上有读者很鄙视这一套,我倒觉得何必,虽然这样拼凑的专栏主观性不足,毕竟也描绘出了“高级流言”光鲜的皮毛。

某一天我把书带去办公室,午休的时候拿出来读,被我同事看到,同事看了眼书名,又看了看我,问:“你觉得你自己是‘上流女孩’吗?”我当时很尴尬,我听懂了他的语气,好似只有把自己定性为清高的“上流女孩”的人,才去读这么一本起名叫“上流女孩”的书。可是我又怎么跟人家解释,这书其实和“上流女孩”没什么关系,不过是一本文化随笔。当时我正在看的篇目是《帕里斯 希尔顿》,想想,算了,没办法解释。从此在枕边之外的地方封杀了此书。

《花花世界》比较文艺,讲旅行、讲汽车、讲名人故居、讲文化活动,也同样有着大量从google上搜到的资料,作者是个曾经的文艺青年,现在的文艺中年,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他写文章的调子,总是在炫耀自己知道的历史和典故,同时又一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高深姿态,挺“装”的,但又实在读不出太具层次感的思想。

在豆瓣网的书评上,我给了《上流女孩》4星,给了《花花世界》3星,不是因为我对八卦的兴趣高于我对文化的兴趣,只是,看完《上流女孩》,至少真的引发了我对某些东西的兴趣,比如我买了两季的英剧《都铎王朝》,因为突然想看看Jonathan Rhys Meyers演绎的亨利八世;还买了全六季的美剧《黑道家族》,只是对剧里黑帮老大的一句台词蛮有认同感:

“这是个道德沦丧的时代。当年我们被抓,都会咬紧牙关,打死我都不说。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人人都抢着做警方的污点证人,还动不动就把自己的黑帮经历写成剧本卖给好莱坞。我们那个时代崇拜的偶像是真正的硬汉,冷漠,不唧唧歪歪,现在的人则讲究情感丰富,有点痛苦不是去看心理医生,就是上电视脱口秀节目,把自己那点破事嚷嚷得全世界都知道……”

我不是“流言”里的“上流女孩”,也没去过异邦很多有“文化”的“花花世界”,但是我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我不排斥陌生的信息,我觉得自己总会有机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不是在纸面上“身未动,心已远”,而是真正去远游,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自己想,自己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