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康熙大帝(共四册)《读第一卷有感》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18:25
  • 82

买了一套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共四本。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第一本,还真有点欲罢不能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中学期间通宵达旦读金庸小说时的状态。难得现在有时间,打算趁着过年的假期读完二月河全集,至少完成《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两部。

《康熙》第一本主要讲述少年皇帝杀鳌拜的经过,康熙八岁登基,十五岁便一手策划诛杀了盖世枭雄鳌拜,书中的小皇帝少年老成,行事老练,思维缜密,完全不像一个十几岁的青年,我不禁怀疑作者描述的可信度。实在是太过完美,皇帝为了麻痹虎视眈眈的鳌拜,整天找一帮小太监和侍卫骑马抓鸟斗蟋蟀,宫里也没有正式的老师授业解惑,仅凭着断断续续的找伍次友请教孔孟之道,期间还几易其地,担惊受怕,惟恐途中被鳌拜刺杀,先是在索额图府第,之后到白云观下的山沽酒肆,再次移驾志魏东亭居所,这样颠沛流离的几年过下来,竟然学识突飞猛进,令朝中大臣乃至孝庄皇后也为之惊叹不已。若不是此皇帝为神童,就一定是作者有意夸大其词了。

还有一点不解之处,既然鳌拜武艺高强,又权倾天下、门下谋士如云,为什么不趁早下手,偏要等到娃娃皇帝日渐长大、羽翼渐丰的时候才动手呢?这中间有着漫长的七年时间供他酝酿啊!也许他起初并无篡位之心,而是心满意足的当着他的一言九鼎的鳌中堂,只是随着皇帝逐渐成人,有了自己的主张,尤其是待康熙亲政之后,他不甘心受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支配,野心才日益膨胀。加上智囊团的怂恿和不断催促,最终利欲熏心,下定决心弑君篡位。不过,下定决心之后又酝酿了一年多的时间,中间有过矫诏搜查索府、围剿山沽的两次行动,均以失败告终,也算是一种试探吧,看看小皇帝有多大能耐,既然后者只能忍气吞声,毫无还手之力,为何不继续出击呢?脸皮早已撕破,狼子野心也暴露无遗,继续等待和犹豫无异于自掘坟墓。

小时候看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句话,便牢记在心,并身体力行到今天。踏入社会之后,才渐渐领悟到应该辩证的看待这句话,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读《康熙》更是深有感触。书中人物凡是有大智慧的,都会时刻注意谨言慎行,力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点到即止。当然也得看谈话的内容,如果是谈风月、论历史、讲形而上学,尽可以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如果是针砭时弊、凭人论事,尤其是针对身边具体的人和事,哪怕所言句句属实,也绝对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否则即使不会立刻招致飞来横祸,也将埋下严重隐患,不知何时会爆发。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涉及到被评论者的隐私或戳到其痛处,必然被其怀恨在心,伺机报复;第二种,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出于竞争的需要,或是由于忌妒心理,因而断章取义的对这些言论刻意曲解,并以发言者的名义四处传播,造成恶劣影响;第三种,发表言论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或掌握了更多信息,发现之前的言谈并不正确,可话已出口,覆水难收,只能自食说话冒失的恶果。这里仅仅列举了几种最常见的不良后果,大千世界的事物纷繁复杂,人际关系更是无比微妙,在帝王面前,一句话不合天子之意,而导致满门抄斩的事例屡见不鲜,在当今社会,因言致祸的例子同样不胜枚举,正可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用我妈妈最浅显的一句话:说话一定要谨慎,人家只会给你增加,不会替你减少,不要留下话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