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一篇成功的文章或一部成功的作品主要以内容取胜。因为我觉得文学就是浓缩了的生活。什么是生活?就是每个人以不同的表情面对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甜酸苦辣的人生,而文学作品就是将这些不同的表情努力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当那种境遇与你的经历如出一辙时,你就会被这部作品抽出千丝万缕的感动,亦或是感慨。生活是现实,而现实就是完美和残破的综合体,你不得不被挤在其中。
随着认识的增加,逐渐知道了文学语言所带来的美感也是一些优秀作家所要表现的东西。因为他们不拘泥于世间悲欢离合、爱恨交织的大起大落的场面,而是拥抱眼前的点滴情趣,回归一片人类灵魂深处的纯白,游历各处自然美景,颇有几分隐者、智者之相。比如我喜爱的作家之一——刘墉。
“相识时,我们由浅而深,/别离时,我们由深而浅,/为什么别离不能如相识,让我们浅浅地分手,深深地思念;/为什么相识不似别离,让我们深深地爱恋,浅浅地幽远。”——《别了》
这是刘墉先生在大学时期写的一首小诗。虽说是小诗,但在字里行间却带给我们一种很真纯的情感——每个人都会拥有的。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却不停地散发出幽远的淡淡的愁香。这种质朴的语言,正是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所说的,是“情感的符号”。它像一叶轻舟,自然地、缓缓地驶进我们的心田,引起我们最自然直接的感动。
“我想爱漂泊的人,追求的都是那种酸楚和壮阔。那是只有在远离家园,面对全新的人与事,面对自己的孤独与无助,却仍然勇往直前的时候,才会有的感觉。
我爱这种漂泊,所以发明了一个词——‘腐化的幸福’,我发现只有使自己不断在动与静之间穿梭,才能有更多的灵感,也才能不腐化。”——《旅雁的那首歌(引言)》
日本学者厨川白村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这句话有着丰富的涵义。我想,其中的一方面或许是指一些文学作品中所用的文字很沉重,让一些情感丰富的读者感同身受——会苦闷忧愁上好一阵子;但刘墉先生以上这段简练又豁达的语言,使每一个现实漂泊或是心灵漂泊的人儿找到了可以停泊的港湾,心中便会多了几分释然。当我们用悲伤的文字描述一件事时,常常是感性把理性给冲淡了,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而当我们用恬淡平和甚至是明朗开阔的文字描述淡淡的愁绪之时,则已经跳出了被感性紧紧拥抱的那个圈子,从理性的角度来驾驭这种情感,使之收放自如,在带来真挚的情感之后又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厚重的东西——而这即是文学所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的,刘墉先生对此诠释得很好。
“月光斜斜穿过深秋的森林,树梢的红黄绿褐,与水的各种蓝、白叠在一起。突然有一种感动,这树正瀑布如果与尼加拉相比,后者是壮阔的钟鼓,前者则是优美的小提琴和钢琴。
看!那黑白琴键,高高低低地跳动着,跳出了高高低低的音响。再越过棱线,往下坠,坠入山谷,又左转右转,在谷里的树林间穿梭,成为弦乐的绵延。”——《神仙镜子破碎的地方》
文学语言的生动性和画面感在刘墉先生的笔下尽情尽兴地流动着。山水之美不应该是一种毫无生机的静态,而应是一幅融合着音乐美与绘画美的动态画面。作者把九寨沟树正瀑布比作“优美的钢琴和小提琴”,它便融合了高雅的气质,使人们更容易想象出它奔流婉转时所体现的那种绵延不绝的美感;又仿佛使读者身临其境,涤荡了久住尘世的浮躁灵魂。
从以上三点,可以瞥见刘墉先生在文学语言上的造诣是十分深厚的。若不是亲自阅读的话,便不能完全体味这一点。他的语言之美不是张扬、浓烈的那种,而犹如一壶清茗,余味悠长。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18:2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