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中国儒学讲稿《读中国儒学讲稿》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18:20
  • 58

《中国儒学讲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儒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桂钿著。看到周教授的头衔,加上又是中华书局出品,我对这本书是抱着很大的期望去阅读的。

读完全书,虽然也给了我好些知识和启发,但总的来说与我所期望的深度是不符合的。本书只能算是儒家学说的一种普及性读物,也对原儒和后续发展的儒学作了些比较,对一些理念作了些甄别,但作者某些观念还非常落后,并且始终站在维护现在***的立场上,不具有客观评判的能力,这是很可惜的。另外,这本书对儒学的理解和阐述,我感觉也颇多牵强之处,如跟自由主义搭上界等。

本书上编是儒学历程简述,主要讲了先秦孔孟荀、汉唐经学、两宋理学和宋明心学,对于魏晋玄学和儒学的互渗、清代的发展情况则几无涉及,不过讲得比较通俗。并且对于儒学的发展只是静态的眼光视之,不能联系当时的经济、生产力、社会关系深入阐述,也很少和别的思想进行比较,使得儒学的发展史似乎成了一件件静止孤立的事件的组合。

中编为儒学关键词,这是本书最有价值部分,关于孝、仁、义、中、和、礼、德、教化等概念进行了辩析。

下编为儒学和当代社会,没啥价值的官话。

当然,本书对于某些思想的辩析还是挺有意思的。

著名的口号,“存天理,灭人欲”,多遭人批评,这也是通常易引人误解的地方,以为是不让人们有起码的物质需求。按朱熹的解释,正常的欲望是天理。人不能不吃饭,这就是天理。要求美味,追求过度的享受,就是人欲。我认为这其实不过是中庸之道的变相说法。天理与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朱熹认为“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王守仁的心学也有意思,如他说“天地鬼神万物,离即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这里的所谓“天地鬼神万物”,不是客观存在,而是说人观念中的“天地万物”。人死了,他的观念中的天地万物自然也不存在了。有一次他与友人同游,友人指着山上的野花,说:岩中的树花自开自落,与人心无关,怎么能说心外无物呢?王守仁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所以陆王心学强调意志和心性的作用,把道德的作用提高到了无限高的地位,如作者所说与后世的文化大革命的“狠斗私心一闪念”皆有莫大的关联。

从先秦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萁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就肯定了社会制度必须不断变革,儒家并不是初始就是“祖宗法度不可改”这样僵化的。

先秦原始儒家确实也比较有独立自主精神,凡事不盲从,坚持道义。如荀子曾指出“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君,人之大节也。”如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甚至说:“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坚持批评国君的错误才是忠臣。

原始儒家也强调人际关系是对应的,如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并不是如后来集权制后所主张的那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儒家的义利之辩也是争议较多的地方。如作者所解释的那样,利是生产品,义是合理的分配。这样儒家的学说就有了比较积极的现实意义。孟子曾讲“何必曰利”,其实孟子认为只要实行仁义了,就会有利于国家,不必说如何才有利。不合理的分配,也就是不义,有再多的财富也会使少数人垄断,多数人受穷,两极分化,社会就不安定。

……

总之,如作者所说,原始的儒有极大的合理性,并不是诞生初就是为统治者张目的,而是心怀天下百姓的。后来经过汉初的儒生努力,使得儒家独尊,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相应的也被后世权势视需要进行了***嫁接,也因为独尊的地位,导致儒学的僵化和对其他思想的窒息,这是儒家命运和权力结合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一种不能处于发展的思想,一种和权力结合的思想不能永远保持活力,必然会走向衰亡和它初衷的反面,这难道不能令当世执政者引以为戒的吗?

2009-1-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