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国学大师身影
1949年,在中国历史中不管是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都是一个分界点。在大陆一面国学享受臭老九的待遇,被一再打压,连孔夫子都难以逃脱被批判的命运。在台湾,国学虽然不是繁荣的景象,但因有人坚持,好歹保存了一丝血脉。这血脉不仅反映在文化传承中,也有人才辈出的因由。在周为筠的《在***学大师的1949》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多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国学大师不管国学水平如何,只要活得够长久,只要有点儿技术水平,都可以算上大师的人物了。特别是近年,到处都是大师,使大师有贬值的倾向。而在台湾,不管是胡适、傅斯年,还是陈鼓应、徐复观,还是南怀瑾、方东美,都堪称一代宗师。这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少创见,而是他们的文化传承上即是国学一路,熟悉古代经典就不说了,解读经典的能力是不是国学大师最好的注解。
说来,这些国学大师身前身后的文字不在少数,他们的故事虽然看上去相差无几,事实上,在看这本书之前,不免担心,是不是在书中少了新发现,如此看法毫不为过,毕竟现在的谈民国人物甚多,是不是能吸引人,就是看料够不够多,够不够好。这些国学大师的日常生活无非是读书做学问耳,但这亦是大有学问的所在。但能得其中的精妙,也是殊为难得的事。无他。是需在平凡处看出惊人的所在来。
在台湾,国学已蔚然成风,如钱穆的弟子余英时成了大陆无人能及的学界翘楚,徐复观、牟宗三的弟子杜维明是享誉世界的新儒家第三代,方东美的弟子傅佩荣作品在大陆影响甚巨,牟宗三的弟子王财贵在两岸推行“读经运动”,靠学习陈鼓应书的于丹掀起一股“庄子热”……而在近几年,国内也掀起了国学热,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宣布成立“国学研究院”,接着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各个大学纷纷开设国学班,甚至还有少儿读经运动。
但这与传承传统文化无关。国学的热衷者更多的是看重由此带来的名利双收。事实上,国内的学者现在提倡的“国学”,所着眼的却是韩国文化、鸥美文化在中国到处可见,并视其为洪水猛兽,这跟西学东渐时的态度是一致的。那么,外来文化的到来是不是坏事?成都著名文化人流沙河在最近的一次中指出,文化是普适的,外来文化不是文化侵略。只有这种视野看待外来文化与国学,才能更好地传播文化。
在这样的“国学”热中,我们应该看到,如今无论大众话语还是学界中重提的“国学”,既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也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复杂的时代性格。尤其是这个时代性格,这种性格很难描述,既有百年屈辱下深刻的自省,又有经济腾飞带来的骄傲;既有面对现实问题时束手无策的窘困,又有拟订目标时的浪漫;既有实用主义的小聪明,又有缺少时代眼光的大思维。这种时代性格对国学的伤害将是长期而根本的。这就是“国学”现在面临的困境。
但从在台湾的国学大师的风流余韵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学从根本上讲它所反映的是人的和谐生活,是一种处世的积极态度,它是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的。他们是被遗忘的国学大师,但他们的身影则告诉我们:文化没有两岸。这正如周为筠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国家认同的前提是文化认同,只有通过共享一个世代更迭的共同文化,我们才分明感觉到血浓于水。一个人可以通过整容把自己变得与同胞大不相同,却无法剔除血脉中的文化DNA链条。
《在***学大师的1949》周为筠/著 金城出版社2008年5月版,32.00元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18:0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