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残酷的故事有的时候让人误以为很温馨》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17:02
  • 85

差点以为这又是那阵子畅销书中的一员,谁让它有一个这样看上去就不凑巧的偏正结构的名字,就像《不存在的女儿》《嫁给风的女孩》《伊甸园的鹦鹉》一样,像那么回事又没什么新意,还好看了一眼豆瓣的推荐——原来,这是一个集中营的故事。

讲的两个小男孩的故事,封面却出奇的清淡,内页也没有一张插图。书很小,又很轻,内容也很简单,确切的说,从图书馆回来吃好晚饭到我开计算机写日志也不过四小时的事,这是一本“轻轻松松”就能看完的书。

布鲁诺是个身材矮小的九岁小男孩,在柏林的时候总是要被大孩子嘲笑——好像他才只有六岁。爸爸是他最最尊敬的人,高大帅气穿军装,军装还有好多闪闪发光的勋章。不过,有一天,“元首”到家里来吃晚饭,元首剃胡子的时候好像忘记他还有中间一点小胡子没刮掉,元首很矮,可是妈妈说的那个和元首一起来的“她”确是又高挑又美丽。那以后,妈妈说,要离开柏林,要陪爸爸去远方,要是不跟着去,不能显出对爸爸“工作”的认同度。其实,也说不清楚爸爸是什么工作,不像同学的爸爸——厨师、教师、开水果店的老板……那样让人一听就懂。反正,爸爸跟奶奶吵架的时候说自己是个爱国者,别人叫爸爸司令官。爸爸还教他敬礼:立正站好,脚跟并拢,右手臂挥至空中,尽可能深沉而清楚地发音“嗨,希特勒!”,布鲁诺觉得这就像是在说:“好的,再见,下午愉快。”

新家是一个处处让人生厌的地方。姐姐说是叫“Out-With”,意思是“一起出去”。姐姐以为可能是以前办事的人不牢靠,不像爸爸,所以他们“一起出去”了,然后,元首调来了爸爸,到这个没有学校没有别的人家无聊到让人发疯的叫“一起出去”的地方。不过后来姐姐老是要纠正他的发音,因为他们一开始念错了,这里叫Auschwitz“奥斯维辛”。可是布鲁诺觉得还是“一起出去”对。总之,他要跟爸爸谈谈,是不是爸爸工作上出了错,元首把他发配来这儿的,应该让爸爸尽快向元首认错,这样他们才能在“可预见的将来”搬回柏林——有咖啡馆有水果店礼拜天吵吵闹闹的地方。

时间长了倒也习惯了,除了气氛有点说不出的奇怪。况且,周围也不是真的完全没有人,铁丝网的另外一边就有很多人,只是他们都穿着条纹衫。爱冒险的布鲁诺决定一路沿着铁丝网走下去,看看会有什么新鲜事……走了一小时,终于看到一个小点,渐渐地看清楚,原来那也是一个小男孩。他们隔着铁丝网聊天,他们说好以后每天下午就在这里碰头——除了聊聊天又能做什么?——中间隔着铁丝网。

除了下雨天,他们每天都要碰头,布鲁诺会给他带吃的去,他们一起聊很多事,小男孩聊波兰布鲁诺聊柏林。他们有个最大的冒险计划就是布鲁诺也要到铁丝网那边去玩玩。终于,布鲁诺要回柏林了,他们决定在最后一天实施大计划,小男孩帮布鲁诺也弄了套条纹衫,尽管布鲁诺嫌脏,但还是穿上了它,铁丝网下就这里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牢牢固定住,布鲁诺正好钻了过去……布鲁诺再也没有回去——因为那天傍晚,他们和很多一起进了一间很温暖很密封的房间,小男孩很惊恐,布鲁诺却不慌张,他想说:不用慌,我的爸爸是司令官……

还有很多事他们没有想明白:是谁来决定哪些人穿条纹的衣服,哪些人穿制服呢?到底是喜欢哪个图案?那个六角星还是那个像被堂吉诃德打坏的风车?

这是个让你以为很温馨的故事,很多人都喜欢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互相问名字时的对话:

“希姆尔,我喜欢它的发音,就像一阵风吹过。”

“布鲁诺,是的,我想我也喜欢你的名字,就像有个人抱着自己取暖。”

书的最后说:“……当然,所有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很久以前,这样的事情也不会再重演。不会在现在的年代重演。”这让我觉得有点多余,就像小时候写作文,喜欢在最后一段拖一句:“这真是有意义的一天啊!”,好让自己觉得大功告成功德圆满,却让人家觉得可有可无,让人忍不住想说一句:Who knows?

大概,这也是一种写作意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