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民国那些人《大师已逝》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16:43
  • 15

《民国那些人》,《冰点周刊》人物版“钩沉”专栏文字结集而成的一本书,作者徐百柯,年轻得才只有三十岁。



有些人物的故事在其他作者的笔下早已读过,有些人物则是初次相识。每篇短短1600字左右的篇幅,却也将一个个逝去的故人写得呼之欲出,形神兼具。许多人物给我的震撼太大了,大到不需先读文字,只需细细端详标题旁边那枚小小的椭圆形照片,便心襟摇荡,浮想联翩。



“钩沉”曾获《冰点周刊》最佳专栏。在获奖词中写道:“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了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的确,有很多人物,若没有作者的“钩沉”“打捞”,便真的沉到时间之河的河底,无人知晓,生前寂寞,死后更寂寞。而事实上他们中谁不是在某一领域曾独领***的人物,谁没有一段传奇值得后人大书特书、永远铭记!



不说那些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大人物,也不说那些铁骨铮铮守护气节的真豪杰,就说那些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却又不修边幅、颇有名士气的学者、教授吧。倘若他们活在今天,是否还能有当初的潇洒、不拘小节,是否还能留下一段段佳话,让后人津津乐道、无限神往?





曾昭抡,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曾国藩的曾孙。据他的学生苏勉曾教授回忆,“从他1943年进入西南联大化学系的第一天起,他所见到的曾先生,始终是一身斜襟的蓝布长衫,穿双布鞋,脱下来,袜子底永远破个洞。”又说他“平日里走路总是低着头”,“路上见了熟人不搭理是出了名的,因为他总在想化学上的事情。”



放在今天,这老师也太不注意仪表了吧?堂堂大学教授,不会连双袜都买不起吧?至于见人不理,那更是倨傲之至,目中无人,别说领导容不下,同事们怕也会在背后议论纷纷,说你眼高于顶,不注意搞好群众关系。





刘文典,民国大学者,多年潜心研究庄子,曾口出狂言:“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有一天上课,只讲了半小时便宣布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你道为何?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



今人曰:在一地清辉中讲《月赋》,固然是有创意,真正的情境教学。但该两小时上完的课你擅自只上半小时,这不是违反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了吗?严格一点说,你这叫旷课!再说了,晚上让学生来听课,路上出了意外谁负责?同志,当今教育,安全第一!





黄侃,精文字、音韵、训估之学,一个真正当得起“国学大师”称号的人。在北京大学国学门任教时,周作人都说他“脾气之乖僻,着实令人不能恭维。”传说他在课堂上讲到紧要处,有时会突然停下来,对学生说,这段古书后面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但对不起,仅凭北大区区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谁想听,得另外请我吃馆子。



霍霍,这不是公然向学生索贿吗?如今的教坛也不少这类教师啊——讲到紧要处,对不起,老师不讲了,想听的,晚上到老师家里去,咱另外给你开小灶。学生乖乖去了,当然不会空手登门。黄侃大师这一戏谑不要紧,放今天,领导早给你上升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度上去了。





蒙文通,近代“蜀学”传人,经史大师。他讲课有两个特点,一是从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他的考试更有趣味:学生出题,老师作答,地点不在教室,而在茶铺中。



不知蒙大师遇上今天的领导,要不要跟他查备课笔记?下课时间还在讲课,学生会不会埋怨太过拖堂?其他任课教师又会不会有意见?考试可是大事,如此“儿戏”,家长能答应吗?





大师已逝。一个能诞生大师、培养大师的时代也已逝去。



陈丹青说,徐悲鸿一辈子的座右铭是“一意孤行”,而在今天,哪位艺术家胆敢“一意孤行”?引申开去,没有了宽松民主的环境,哪位文人、学者、专家又有自己的“一意”并敢于“孤行”?



翻翻这本《民国那些人》,49之前,他们所达到的高度,便是这一生再也无法企及的高度了。

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