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万历十五年《一切以道德的名义》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15:49
  • 51

对黄仁宇的成名作《万历十五年》慕名已久,但是直到最近才找到时间仔细阅读。除了“中国大历史”的观念让我大为叹服以外,还有一件事物让我辗转反侧,那就是无处不在的“道德”。

于皇帝,颁布政令必须立足于道德,对待臣下必须遵循道德的要求,即便是自己的私生活也不能超脱道德的范畴,否则便是“无道”;于臣工,对于皇帝的忠诚必须符合道德规范,处理政务必须以道德为准绳,对外的一言一行也必须不失道德水准,否则便是“失德”;于百姓,必须以道德的名义无条件服从朝廷的管辖,必须按道德的要求处理各种矛盾冲突,也必须在道德的监视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讨生活,否则便是“道德沦丧”,便是“盗贼”。

万历皇帝不能出宫游玩,也不能在后宫寻找自己的快乐,因为这不符合道德;首辅申时行不能得到大部分臣工的赞赏,因为他不能按照道德的要求向皇帝直言进谏;名垂千古的清官海瑞在断案时,遵循的是道德高于事实和法律的原则:“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其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名将戚继光治兵时,以严刑峻法来保证军纪,以道德来保持军心;…………

道德本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也是最终的规范,它与人类的日常行为之间的距离,何止是十万八千里。因此必须借助法律规范、组织机构、约定俗成等等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一方面让道德能够对人类的行为进行指导,另一方面也让道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相应调整。一切事务均以道德为准则和依据,这是造成封建社会因循守旧、数千年没有什么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即便到了现在,人们很多时候还是习惯于用道德的眼光来审视各种事物。比如说,汶川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由于在地震时受制于自己的本能,甩下学生率先跑出教室求生,在中国大地上受到无数人的口诛笔伐,被树为“道德沦丧”的典型。这位老师不仅因此丢失了当时的工作,甚至连后来再找工作,也在网络上受到了一致的讨伐。其实说白了,他不过是没能完成约定俗成的保护学生的教师义务而已,只要在制度范围内进行适当的惩治即可。就此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并因此对他大加挞伐,甚至不再允许他获得继续生活下去的依据(工作),实在是有点过份了。如此应用“道德”规范,不但不会解决问题,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问题的根源、阻碍问题的解决。日积月累,“道德”的滥用,终究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一如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王朝的因循。

但愿,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制度的归制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