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遇到魔鬼更可怕的事是,你发现,你自己就是那个鬼。
不是把他请入家中,不是上演一出浪漫主义的俗套喜剧,燃烛就光,犀破暗室,你在镜中寻找光明宛如向往一场未知旅行,却只撞见自己惊骇而绝望的脸。
这不是爱伦•坡的恐怖小说,《24重人格》比起纯正的心理专业分析,更像是场文学体的混乱心情笔记。它本身消解的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
美国人卡梅伦人过中年事业有成,家有如花美眷垂髫稚子,本应人人称羡,可惜他遇上了***烦。有什么比一夕变色,自己固有存在的理念信仰全都崩盘更为可怕?因为在那之前,以自我为基点的河流已开始无预警逆向行驶。一切都在失控。
正如日与月,平常见熟了,也永不会熟悉它的壮美。人的心灵,即便再贴近,你也无法触摸它的深邃与边界。你和我,让我们来照下镜子,看我们究竟有多了解这个看似最为熟悉的自我?
也许生命在某个时刻总会不经意开始追溯,如果尚未开始,那只是因为时机未至。
当不知不觉停驻在脚步中,就会重组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也能强行解体你对自己最大恐惧的呼应守则。
卡梅伦体内突然冒出多达24个的灵魂分身,又称多重人格。4岁男孩,孪生姐妹,8岁受虐儿童,浪子,精灵,强势领导者等等,这些分身一拥而上,此出彼伏,在分裂卡梅伦本体的同时,切割了他的生活。他们纷纷叫嚣彼此忌惮,就像隔室而居却互相未通消息的邻居,某天忽然兴起彼此打起了招呼,这种问安不是彬彬有礼的试探,更像一场剧震瞬间席卷所有。逼迫他不得不去寻找那已经被收拣在匣中的童年过往,被虐待,被伤害,压迫,凌辱,茫然,接受,掩饰-------分裂,首先滋生于无辜本体不得不产生的逃避。
即使制造出许多的国度来隔离心灵上的重负,只要人不是生活在真空,就总有办法继续感染继续恶化继续梦魇。这种恐惧,犹如戴上了存在于恐怖小说里的附体面具,与神性狂欢与魔性共舞,却总要在曲终回归支离破碎,收拣自己凋零人性。
于是,记忆复苏,人为删除的伤害在现实面前无所遁形。人不是电脑,不能一次又一次用系统还原来消灭病毒。卡梅伦必须去接受真实的自己,不是那个体贴风趣的丈夫,不是那个乐观开朗的父亲,不是友爱谦和的兄弟,不是运筹帷幄的上司,甚至不是所有人以为的春风得意的商人。在所有这些身份与脸谱的掩饰下,躲藏着的只是一个苍白无措的受伤灵魂。就像小孩子在固执的掩耳盗铃,分辨说故事中的那个受欺负被践踏的主角不是我不是我不是我。
比起不得不寻找下去更为尴尬的境地是,不得不接受,不得不面对,而后因为面对不了,又不得不自欺欺人继续沉溺于逃避。
生活,带来伤害。这句话其实早就比真理更真。没有人自大到可以说自己铜墙铁壁,水火不侵,大多是象征性的反抗,无法反击时就只能装成若无其事。
哪怕是创造出多个身份帮自己承担伤害的余震。卡梅伦的挣扎,也其实证明了,身体无法逃避病痛,而心灵无法逃避伤害。
每个人都在说着面对面对,而真实的面对并不总是只在嘴上夸夸其谈,而是直面自己人生的震颤,是在事件真实的发生时,恰如其分的做好自
己的应对。这样简单的说法,实行起来,又是多么的艰难。
这个故事。它不是理性的加减乘除,也并非有着哲学的通透清朗,它不过是个掺满了水分的灵魂,在独自孤寂地与疯狂搏斗,企图重组自己的人格拼盘,因为在那之后,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现在的他希望停驻之地,有一个不能放弃的信念--------更好更真实的与自我和解。
一株树干上会长出无数枝条,最直最高最壮那个一眼就为人所见,这些所有,才组成了一棵春天的树。折断的枝条,吹散的树叶,都是自我应当消失在风中的部分,是那些想忘不想忘的过去,铭记它们,但不必纠缠。正如书的扉页所说“在爱与意志的每一个行动中,我们既塑造着生活世界,又塑造着自己。”
人们常常以为黑暗只在夜晚,却从不去看那些白日里阳光射不到的角落。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魔鬼,但只要它没被放出来,所有人都可以假装它并不存在。
自由灵魂是如此的柔韧又是如此的多维,阳光是如此的清澈又是如此的晦暗,就像行走于其中的人群,是如此的复杂又是如此的简单。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15:3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0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