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罪之法则》,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场关于人性本善或本恶的辩论,获胜的是反方————人性本恶。
太多的文艺作品热衷于探讨人性本恶。
《罪之法则》也不例外。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它就不值得从杂志连载,网络流传,变成一本实体的小说。
1、推理世界的有形VS无形
贴上悬疑推理标签的《罪之法则》与其说亮点在情节悬疑,气氛紧张,到不如说是推理的情境设定(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幻想设定’)引人入胜。虽然书中关于水泥密室的诡计,阿西藏身诡计都可圈可点,但个人依然觉得《罪之法则》的最大魅力在于将有形与无形的密室,按照“罪之法则”完美融合。
无论是画皮美女,还是正义的象征(警察),崇高的代表(老师),人心都是那个最大的、充满邪欲的密室,饕餮、淫欲、懒惰、嫉妒……是人人生而具有的原罪;而那七分之一的“神来之笔”,则是填补人心这个密室入口的最后一道水泥。
作者在有形的水泥世界里营造着的是更加令人焦虑、压抑的人性世界,有意无意地宣泄着一种思想:
“有形的密室之谜都可以用物理法则来破解;而无形的人性密室才是最难洞悉的。”
2、影子VS 原创
说实话,初读这部作品,我想起的不仅仅是那部95年的老电影《七宗罪》(《罪之法则》原名《新七宗罪》,)、还有《大逃杀》、《镇魂歌》(反正都是只能留一个活口然后杀来杀去),还或多或少有些乙一的影子……
甚至,还忍不住拿它和《SAW》做了比较:
* 罪之法则的世界本质也无非是一场“游戏”(由人或幻想设定中的‘神’操控);
* 密室封锁着死去的肉体;
* 死亡逼近、惨死密室(在《大逃杀》中是一个孤岛;)是参与者的宿命;
* 活着的灵魂却要寻找唯一的生存几率,在密室之中寻求解脱与救赎。
虽然说这些都是相类似的情境元素,但是《罪之法则》依然吸引我一口气读了200多页。其实想想也很简单,他的密室是最现实最贴近原创读者生活的元素组成的,正是如此,读来反而让人感觉真实,好像就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恐惧感自然不寒而栗。
3、不知道是否算BUG:开放式结尾
把人逼入必须相残的残酷绝境,再探讨生存的条件或是意义,是众多此类题材作品的最终归宿,《罪之法则》第一季也同样留下了一个让人意犹未尽的尾巴。
客观的说,我本身也期望在结尾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最起码也是更有震撼力的解答,而不是在封面未有任何标示的未完待续。
……
(话说起来,小说就是小说,所谓精彩,也许并不在乎于结尾,而就在被吸引着读下去的那个过程而已吧?……)
关于情节,我最想知道作者如此挣扎而纠结的世界观里,他所谓的救赎是否真的存在?
我会期待第二季精彩的解说,我又怕会得到一个意料之中的解答。
PS:
假期间和朋友们去K歌,有人吼着孙燕姿的《超***》时,猛然又被曾经感慨过的一句歌词狠狠击中:
说真心话,你善良吗?~~…… …… ……
想到《罪之法则》,想到每个挣扎着的灵魂与肉体。
于是不想考虑太多,不算很负责任的说:
生活本身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吧。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14:5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0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