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交流的无奈由《爱人动物》到彼得斯的交流理论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10:54
  • 67

动物们变成爱人,爱人最后沦落为亲人们

我们只能在爱时候悲伤,在爱时候如丝般迷惘

快别让我 快别让我 快别让我颤抖

快对我说 快对我说 快对我说爱我

直到自由像海岸线一样,随潮汐冲散 什么都自然

——苏打绿、许茹芸《爱人动物》歌词

1. “ 动物们变成爱人,爱人最后沦落为亲人们”

《爱人动物》是苏打绿主唱吴青峰向偶像夏宇致敬的作品,最初的灵感显然来自夏宇诗集SALSA中的Fusion Kitsch。不过爱人动物的概念到了吴青峰的歌词里,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它最初的意境。

“已经沦落为亲人的爱人们/那些沦落为爱人的动物们/还有所有罗曼史最终到达/之万物有灵论述/里的压抑倾向。”

以上是夏宇原著中对应的部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动物到爱人同样也是作为一种“沦落”被表述,而不同于吴青峰的“变成”,后者显然容易理解得多——苏打绿的情歌刻画的是孤单而懦弱,只剩勇气把宠物当***侣的人,抑或失却爱的激情却不得不勉强在一起、最终沦为亲人般存在的爱人们。

这当然可算作一种“交流失败”,人与人彼此间的冷漠、因为不能交流感到的绝望,标志着一切怜悯、爱心、慷慨的局限,彼得斯称这样的交流困境是一种“由不合实际的追求而导致的失败”,因为在彼得斯的理论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来就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不过,此处我借“爱人动物”欲说明的“交流之不可能”,并不在于歌词的意境本身,而隐藏在由“沦落”到“变成”的过程之中。

在夏宇的Fusion Kitsch里,爱人动物有着更深遂、晦涩的含义,营造的是一种泛***的气氛,指涉的是亲人之间、***之间的伦理禁区,是一段“压抑的罗曼史”。从“沦落”到吴青峰的“变成”,实际上已从本质上隐去了这层敏感的内涵。

是吴青峰领悟力不够高,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夏宇的隐喻虽然非一眼可以洞穿,但我想作为资深拥趸的吴青峰应该不大可能轻易误读,而关系到另一种无奈。事实上,尽管已经被“误读”模糊了隐蔽的含义,《爱人动物》引进大陆时却扔遭遇了更名为《爱人》,MV禁播的厄运。作为公开出版的诗集和众口传唱的流行歌曲,他们面临着不同的尺度,必须受到公共道德的权衡和制约——这里要探讨的不是该不该改名、禁播的争端,而在于引出彼得斯交流理论的核心:交流的挑战不是忠于我们的地盘,更要在意的是向对象负责。

传播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或者教育问题,它的不可抵达关键不在于科技手段和文化程度的局限,而是一个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关乎李普曼的公共舆论管理,关乎统治和民主的冲突。

政治,才是所有阅读、所有诠释的绝对眼界。

2.“我们只能在爱时候悲伤,在爱时候如丝般迷惘 ”

这句歌词无意中点明了交流至关重要的一个非显性基因,用彼得斯的话说即:会话的乐趣和社交的乐趣来自于情感和意见的对应,来自于思想的和谐,就像许多乐器和谐合拍一样。

爱,才是一切悲伤的源头,一切如丝迷惘的始作俑者。除非以我爱你作为前提,否则你的哭诉并不能引发最深切的悲伤,你着了魔的疯狂表白也不能让人沉醉和迷惘。如果做不到情感和意见的共识,达不到在环境上的自由交流,会话和社交让人高兴的和谐是无法做到的。

这就是彼得斯从传播思想史中提炼出的精髓,在这用一句应景的话来说就是,传播是一个动物性主导的过程,在欲望和原罪面前,其他都是微不足道的。人类的一切传播手段,包括语言在内,都是假的,被预设的目的和动机才是真,真实性是一个很自私的东西。语言它太有限,太不可靠,尤其对于某些崭新的、独特的思想而言,所有的传播方式依然让它不得不面临“没有容器可装”的窘境。所以我们所运用的语言,其实是在用一种说话方式,让对方理解,而不是表达内心原本的真相。

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找着各式各样的传播途径传递着那些不可言说的思想符号,比如绘画、音乐,用比喻取代平实的语言,发明各种高科技传播媒介,但无论如何,我们欲要传播和交流的东西,都无法栖止于这些手段之上,而是包含于最原始的欲望情境之中。亲身感受其中你便发现,无论自己如何执着于语言,意义依旧不可言喻,“爱”的传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此,凭借着语词交流思想,绝非语言唯一的目的。更多的时候我们在说谎,却因为最深切的牵涉不可自拔。新奇的传播工具因此被利用,在分散的众多人群中制造相同的意见,决定着各种战斗的胜负,甚至把战壕的士兵送进坟墓,让人心甘情愿奉献自己红色的血液。

3“快别让我颤抖,快对我说爱我 ”

在这句歌词建构的情境中,可以合理假设我和未露面的“你”都是在场的。我这一方要求“你”揽住我安慰我,这样才能让我镇静不再颤抖;要求“你”就在此时此地亲口对我说爱我,如是才能止住我的眼泪。

这也是彼得斯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之一,那便是身体的参与性和交流的在场性。

我们常听到的“心有灵犀”、“不言而喻”当然不是没有立场存在,不过与亲身在场的效果相比,柏拉图式的功效实在微乎其微。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无论多么技艺超群的作家如何竭尽所能描写一个女人的魅力和性感,都比不上一个活生生的她抛一个媚眼解一根腰带来得销魂,让人更能感受审美的释放。

彼得斯在书中肯定了杜威和哈贝马斯的交流参与论。他们认为交流就是参与一个共同的世界,而不是共享内在意识,它需要在共同的世界建立一个共同的环境。“如果认为交流是真实思想的结合,那是低估了身体的神圣。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想出觉那样给人以电激,那样难以驾驭。”

在现代生活中,工业化和都市化大幅度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流,他们不知道,其实在鸿雁传书、尺素传情的时代,身体的不在场曾一度遭到迫害和利用。

康斯托克是我们如今听到的“有伤风化”一词的创始人,他被称为“维多利亚时期假正经”,是个绝对会对王尔德嗤之以鼻实际却色迷迷的典型。当时掌有一定权力的他担心青少年由于中介物“遭到远方色情物操控”,大肆收缴和销毁私人信件。

此外,美国统治者于1852年还专门设立官方的“死信处”,收集地址错误无法投递的信件,取出其中的金钱和珠宝,之后将信件付之一炬。“死信”喻示着信件如同被送入太平间的冤魂,记录着交流所受到的压迫和恐怖历史。

过去是今天的镜子。今天的信息已经不用通过信件如此具体地被传送,但貌似繁荣自由、百花齐放的信息潮流中,却仅仅重复着大量被掌握信息流通权的媒介“挑选”出来的部分,巧妙地用金钱和权势掌握“交流”的霸权。被这些强制露脸的信息湮没在过剩洪流里的新闻,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死信”。

4.“直到自由像海岸线一样,随潮汐冲散 什么都自然 ”

蓝天是我想你的情,大海像你的捉摸不定,只有在星空下,才能将你抱紧。

如同海岸线随潮汐冲散的自然才算得上是自由,蓝天的无边无际,大海的深奥宽广,星空的共同闪烁,这样的无拘束和宽容才是交流最后的归宿。

在中译者版序中,彼得斯笑言自己在书中全盘话的西方语言和西方论证方式恰恰诠释了交流之无奈的必然。但是他绝不否认中西方在传播历史上的共性。他将孔子与苏格拉底和耶稣放在一起,提出一个三者之间不易察觉的相同点,即他们的学说同样被后人千古传颂,且同样是通过一个奇怪的方式,借由信徒和弟子将自己的思想和教导保存传播。虽然三人都完全具备自己将之辑录成书的本领,却又都不愿如此,而是任凭后人琢磨、歪曲、误解、自由发挥,实在是历史莫大的讽刺。

借此他也给他的读者一剂安心的良药,告诉大家他对交流绝对不可能的盖棺定论并不是消极的。恰恰相反,正因为一对一的交流不可实现的必然命运,人类的传播才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因为最好的交流本身就不是忠于对另一个人内心怀抱一丝不苟的复制,而是如同潮汐一样发散到四面八方,自然地流向不同的角落。孔子、苏格拉底、耶稣不诉诸白纸黑字的散播,如同海洋一样开放和自由,才正是他们伟大的价值所在,因为他们留下了足够发挥的余地。也许有更多人的思想在此过程中借由这个集大成者的名字流芳史册,他们赫然占据着这些学说的核心之处,贯穿于字里行间,而不是卑微地被锁在娱乐版和副刊,陶醉于私生活暂时的福利和快乐。

难怪雪莱称只有诗歌才能传达人能感受到的一切乐趣,任凭大家对其中的意象进行想象和联想,是它最为宽容的魅力,不被意志权利关闭的交流才是最美的传播方式。

理解总是太过粗糙和狭隘,而意义的庞大却总以细致幽微的形式展现。你是个动物还是个爱人?在知识权利的构建下,命名预定义如此轻而易举,背后却隐藏着各种各样的褒贬和标签,种族、阶层、性别被媒体建制出来的意义和偏见,不易察觉地孕育着各种各样的引爆点。虽然每个人都有了平等适用它的权力,也不见有人拿它炫耀权力意志,可是它无所不在,如马克思的预言一样,历史在一种无法选定的条件下被人民随心所欲的构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