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天内断续看完了它,不乏疲惫,一度认为是阅读能力下降,但合上书本又觉得并非我的过错,不知为什么,我现在喜欢逐字逐句读书,并竭力让自己远离功利心,换言之,我希望尽可能以最高的效率去了解一个作家,同时又没有被急进的吞噬态度模糊了双眼。
一切困难基本上是因为,《我的名字叫红》信息量很大,而且——非常陌生。假如只有前者或者只有后者,显然会轻松一些,当发现已被淹没在无数历史传说、细密画术语、宗教纷争及美学观念冲突包括古代土尔其风俗人情的描述中,我不得不开始反刍,那种笨拙就好象牙牙学语的孩子努力要去掌握一堆陌生的单词——我对土尔其简直一无所知,对穆斯林世界更是缺乏任何客观的概念。
我选择硬着头皮看完它们,我没有跳过去是因为我觉得此书最深邃的美感和激情似乎都藏身其中,正是有了它们,这个贯穿谋杀悬疑、微妙爱情的故事才拥有了真正的轻灵犀利,有了一种统筹着抽离的能力,这感觉类似于通过一条奇特的透明的隧道去观察风景,一样是语言,一样是叙事,可一切却变得不一样了,不知是不是因为每走几步就会碰到一个我还没有时间去熟不胜熟的标志物,我的心中只能对这片风景凝结出越来越无奈的惊叹:这是一种难以被模仿的风格。
我一直些许认为自己有模仿的天赋,我对感受最基本的表达最初并不是描述,而是模仿,就象曾经感受到一张脸的美丽我选择把它们临摹下来一样,这种办法更能稀释惊叹和迷恋.从某方面说,模仿就是我总结的开始,是理性前感性的尽情释放。
每个作家都会有他们的标志,如同河流中倒映出的星辰的光芒,总能有意无意投射进读者的印象,奥尔罕的标志该总结为什么?精巧严密的细节?不同角度的叙事以及口吻中妥帖的变化?措辞时有时奇怪的转折?极度的敏感细腻和思维上诡异的递进?淡雅的,冷色调的,有时又浓墨重彩的诗意?突如其来的静静心碎的感伤?……
无从总结,或者说怎样总结仿佛都不够,并不是因为这种总结本身不科学——拥有它们哪一样都不是最大的难事,难的是能够拥有它们所有并且调配自如——也是因为,这本小说里浩繁丰富的涉猎象一种沉重的压力,压倒了我试图透彻解析它的的勇气,面对陌生到几乎一言难插的背景知识,我只能选择局部失语。
于是,当合上书本,我不得不出现双重情绪,一方面觉得满足,因为它的确很精彩,而且非常非常优美(这个词和它真的极合适)。另一方面觉得不够满足,因为我依然没能看清楚奥尔罕,虽然我已经尽可能调动我所有的记忆(包括在《万象》封面上看到的细密画)把自己放入那个背景,虽然在小说结束的时候我如愿产生了一些对那个背景的感情,但这种意会依然笼统、模糊。
我觉得很遗憾,我必须这样难以描摹地飘荡在这本小说带给我的感觉中,我不能畅通无阻地去模仿奥尔罕(虽然我发现写到这里我已控制不住在向小说那种表层气味靠拢),而有可能减轻这种遗憾的方法其实并不复杂——比如译者若能稍微标明一些注释……
另外,其实这本书读一遍是不够的,而且它也不适合读得象我这样快。
我曾和超P说这小说激情澎湃,后来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它绝对不是我指的那种一泻千里的激情澎湃,我都想不通去年买来时咋会随便翻出这么个印象……虽然它的许多描述如同拐进无数小径般曲折奇异,但总体掌控严格、精密,几乎没什么地方燃烧着失控的高温,它大体上亲切、娓娓、不时调笑揶揄插科打诨,但面临煽情,往往格外淡漠克制。
读到杀戮与对凶手的惩罚,我曾感到伤心,那估计是因为善感,偏偏在那些段落,奥尔罕的视角开始拉远,口吻开始变得些许忧郁,这样展露出的对死亡的接近,就象一个慢慢暗淡了光线的长镜头里,渐渐响起了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曲……只是我怎么也想不起那是哪一首。
也许我应该继续看他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09:2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0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