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蒙曼说唐:武则天《武则天和李治的心理哎》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06:13
  • 72

读蒙曼的《武则天》时,据说正在重播刘晓庆版的武则天连续剧。小时候首播家家户户都在看,那时候她已半老徐娘,要从14岁的武媚娘演起,捧红了一个毛戈平。刘晓庆、潘迎紫、归亚蕾、冯宝宝都演过武则天。如果说卢舍那大佛就是照着武则天刻的,那她们长得都不像,但在我心里还是觉得刘晓庆的气质最靠谱一些。当年的武昭仪远没有王皇后的大家闺秀的气质,样貌也未必胜过宫里其他佳丽,只不过是个有几分姿色、在妈妈的激励下非要在后宫干一番事业的毛丫头而已,有点市井气、也有点野男孩气,后来等她老了就是男人气。

蒙曼的书花更多笔墨刻画武则天的性格,为她定了性,生动得好似身边许多人。武则天性格倔强、永不知足、头脑清醒、精力旺盛、有表演天赋、爱出风头、心理承受能力强,大概就是心理学上描述的这一类assertive的人。蒙曼有个观点,唐太宗从来没有喜欢过武媚娘。因为唐太宗是传统社会的正常男人,他喜欢的长孙皇后贤德、低调、谦逊,能辅佐却不干预国家大事。而武则天为了吸引注意力,居然跳出来说要用匕首对付他的马。但连续剧不会这么拍,不然前半段女主角就闲在那里了。

可是李治从小性格偏女性化,优柔寡断、多愁善感、还缺少作为一个皇帝该有的现场表现力,这样的人和武则天真是互补,所以有一度他下决心要废皇后的时候,武则天立刻冲去当面质问,一边哭一边控诉,吓得他只敢把此意推卸在别人身上。当时他一定不敢直视皇后的眼睛吧。于是“做不出来的人”被“做得出来的人”吃定了,一次背地里积聚的爆发如此轻易被浇灭,他也只好苟活下去,最好的结局是麻痹自己、自欺欺人,把他不想要的皇后抬得比自己更高,那挫折感便也压制下去了。

如果一个人的气场太强,她身边的人自然会变弱,就像一种短期内为了求生的进化。在动乱的年代,那些被打压的人们也会因此生出对施暴者的狂热崇拜,以负罪感来惩罚自己,用以转移对切身疼痛的注意力。我要说的完全不同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邪恶的人性》书中有个女人带丈夫去看医生,因为他变得快要丧失行为能力,绝望、低落、自卑、有负罪感,无比依赖妻子。可最后医生发现,真正有病的人是他独断强权的妻子,两人正是在漫长的日常相处中确定了各自的角色扮演,并在互补中越陷越深。我觉得把这样一种关系比作沼泽不为过,李治第一眼就对错了人,因为在踏踏实实放松自己的重量前,没有人能凭脚底确定它是软泥或沼泽,而谁都只有一次经验的人生。最终他没有机会改变自己在史书中的形象,直到最后株连李氏成员。

武则天的强更可在儿子们的弱上体现,李显和李旦性格仁懦、胆小,在母亲面前战战兢兢,连谋反的念头都不敢起。太平公主性格却又相反,一是因为武则天对她宠爱有加,没有提防之心,放松了对她成长的束缚,二是因为同性之间有更多下意识的模仿。武则天的命真是好,即便如此激进,依然寿终正寝,且死前几个月,尚在观赏两美男穿着羽毛衣服,骑在木鹤上作神仙王子状。她死后,被她软禁且驱逐过的儿子依旧以最高形式来认可她和赞美她,敬爱之中难免会夹杂一份畏怯之心。这不是洗脑,而是洗性格。

虽然非常钦佩武则天,但我也会怕她。如果身边有一个王皇后和一个武则天叫我选,我还是选王皇后做朋友吧,单凭那一句:“性简重,不曲事上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