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生活就在此处》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05:02
  • 59

还记得上一次回家的时候,坐在旁边的一个已经退了休的老伯伯给我留了联系方式,“有什么事就给我打电话”,他说,“以前我也在加拿大念过书,知道一个人在外面总是特别的辛苦。”

我当然接过名片,心里是一阵的思潮。所以在后来看完於梨华《雪地里的星星》后,心里一直念念不忘要看这部写留学生活写到极致的《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虽然随着年代的变迁,现代人的观念和思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留学的人群也越来越广,能够深入西方国家的各个方面。但是留学的形式和生活方式没有本质的改变,也注定了这些人群有着特殊心理经历的特质。

寂寞,没有人理解,消沉,黄金的十年换来身心的疲惫,徘徊在成功与失败的胡同里,三十岁的人却有着超乎年龄的沧桑,问受了什么苦,却说不出来:“没有具体的苦可以讲,而我所谓的苦并不是我做苦工,贱卖我的劳力而觉得苦。那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一种感觉”,“我是一个岛,岛上都是沙,每颗沙都是寂寞”。

这都是真实的心情。回到台北,却因阔别这里太久,以及对台北的崇洋感觉厌倦,但如果重回美国,意味着重过那种寂寞得身体都在打战的日子。但是身边的人的期望和虚荣心又不得不让他违心选择重回美国。尽管他知道,留在这里,完成邱教授未竟的心愿,会让他后半辈子活得更自如开心。

世俗的观念与寻求自我的矛盾,在书中激烈上演。尤其通过天磊和意珊的感情表现出来。意珊崇洋,为了去美国而与天磊展开一段书信之情,虽然天磊回国他们也互相产生好感,但意珊对感情远不如对想去美国来得执着。在书中她只是一个不谙世事,对着这个世界跃跃欲试贪求新鲜贪爱虚荣的幼稚小女孩。天磊从一开始觉得厌烦,到最后觉得可以理解,可以包容,因为曾经的自己如她般的年岁可能更幼稚,这感情也渐渐扎下根来,但是意珊能包容他,能够摒弃自己幼稚的观念去接受不回美国的天磊吗?如果能够,那将是大团圆结局,也是天磊思想挣扎后最想看到的生活。然而生活真的如自己所想吗?也许能够,也许不能。但也许不需要知道结局,我们便了然这其中的曲折原委,就算结果是怎样那又如何呢?这代表着那个时代,结果是怎样已不重要,多少年回过头来看,那也许只是小事一桩。

在留学潮的这个大背景,留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天磊对着踏实而事业平平,家里有着六个孩子的张平天说,“你多么幸福! 你是真正懂得生活意义的人。”而每当他对着那些在台湾出不了国,过着结婚生子平稳生活的人,总是流露出羡慕和渴望。尽管那些人是多么羡慕他远渡重洋的博士荣誉,什么学成归来,什么镀金,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自己永远是外表金黄,而内里空空如也。也许围墙的起源就是经历的差异。缺乏正确、脚踏实地的认识和盲目的美化。还有虚荣心,让这个社会面断了层。留了洋的人永远都在围城之内,出不去。而其他缺乏清醒的人永远在徘徊在围城之外,肩负筑墙的任务。

也许应该提提邱教授这个人物。书中说天磊寂寞,述说他对自己浪费了十年的悔恨。却在书的最后部分揭露了,邱教授也许比天磊更寂寞。一个品格高洁的教授,没有亲人,没有家庭,只有热忱的文学梦想。一个人单枪匹马生活了那么多年。正是了解这异乡的寂寞,看透了人生真正所需的东西,骨子里也耐得住这寂寞,他拒绝了美国西岸那边大学给他的offer,回到他的窝里。对于他,一壶好酒,一碗入味的担担面,人生就可以过得很丰盛,所有寂寞所有难受都可以用爽朗带过。对比那些欲望太盛的世人,为了表面的光鲜活得恣睢难受的人,他的信念是这样鼓舞人心。正是他的死,让天磊幡然醒悟:“一个人可能明天就不存在,可能明年就会死,活着的时候不要顾忌太多计较太多,应该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我想,这些都是作者在外读书时来自心底的呐喊,和这么多年通过观察感受沉淀下来的所思所想。海外的学子因为身上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和目标,让他们更加独立和离群,他们追求人生的成功同时也在寻求自己生命的位置。多年的奋斗却换回一颗疲惫的心,让他们不断深思,寻找,冲破这牢笼,追求生命意义的更高层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