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看一本哲人写的书,都会不由自主地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然后用自己的生命去诠释。
最近在读克里希那穆提的《爱的觉醒》,书中知性的语言的确很能让人回味。
“我们都渴望经验神秘的事物,却看不到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并不爱自己的生活”
克氏不是一位心理学家,但他却解决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偏执情结,也许出问题的不是心理,而是视力。
我们从清晨醒来就开始用眼睛关注生活,却只能在眼中看到自己心中的东西,因为眼睛习惯去看那些能让头脑找到安全感的画面,尽管我们一刻不停的地思考,甚至在睡眠时还用梦来填补空虚,但真正能脱离桎梏的思考又有多少……人们太容易制造模式,太容易将自己包装成专家,把头脑囚禁在某个领域,把目光锁定在某个位置,避免直视生命的完整。
有时,和朋友行走在同一条街区,他会看到我看不到的,我会看到他看不到的,但我们都看不到全部,尽管眼前都是一样的景物,一样的人……
有时,和朋友听同一场讲座,他会听到我听不到的,我会听到他听不到的,但我们都听不到全部,尽管讲者所述都是一样的文字,一样的音……
而谈及爱,克氏说,“爱”这个字显然已被滥用了。
与其说人们在爱中只看到了矛盾与冲突,不如说他们只看到了自己,和头脑中的幻觉。
爱,首先要空掉自己,即不带着任何偏执去对待身边的人。
恋爱中的人总希望自己所爱的人能了解自己,由表及里,从伪装到真实,从嗜好到阴影,从而能在对方不语的时候能懂得如何哄她开心。
有的时候,我们更希望对方能时刻符合我们头脑中的标准,在我们孤单的时候发来短信嘘寒问暖;在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为我们擦去泪水;在我们取得成就的时候献上真诚的祝福,还要带有一点点惊讶和羡妒;在我们自私的时候只是一笑了之,事后还会像从前那样爱我们……但这除了那些经验丰富的情场老手,谁会做得万无一失呢?人毕竟不是失去了翅膀的天使,找到了另一半就能合而为一。
世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倘使真的如此,相同的两个人也不定就会相爱。
爱并非求同,只需要人把自己忘记,忘得不留痕迹,忘得只剩感觉。
没有了思考,那些跟自己有关的故事、经验、知识、偏见、信仰、坚持、情结也统统消失不见。这个时候的眼睛是睁开的,心灵是开放的,眼中的那个人也是最纯净,最真实的。
这个时侯,才能看到真理——关于所爱的那个人的全部。
而非,
那人身上包含着的——你的影子……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04:1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0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