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人生五大问题《人生的“帕累托最优”》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00:43
  • 298

收拾书架,翻出80年代出版的《人生五大问题》,法国莫罗阿著,傅雷翻译。书分五部分,分别为:论婚姻与爱情、论子女与家庭、论友谊与朋友、论经济和政治以及论幸福。以前粗略读过,仿佛非常久远的事情。也许是因为当时涉世不深,未能理解,因而印象不深。重温过后,好象是从杂物堆发现个古董,拭去封尘,满目是晶莹夺目的宝石。文章是上世纪30年代初写就,很多观点今天看来也不过时,甚至是经典。

“论幸福”一章是全书的总结,触及人生最核心的价值问题。关于什么是幸福,先哲们有高见,百姓们有感受。无论怎么理解,有一点是公认的:幸福是一种感受或体验,是心理的,没有客观标准的。莫罗阿引用Fontenelle在《幸福论》中的定义:“幸福是人们希望永久不变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应该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是“理想国”,是“大同”,是“极乐世界”,是“天堂”,这种境界的幸福,与其说是心理感受,不如说是人类梦想或信仰的最终极的境界,非现实所能体验。

不过,fontenelle的这个定义,让我联想到了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帕累托最优”。它是微观经济学研究一般均衡的一种经济模型,通俗地讲,帕累托最优是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人福利的增进都会引起至少另一个人的福利的减少。如果存在一种状态,一个人的福利增进不会引起别人福利的减少,那这种状态就非最优集,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由此,引申到幸福的概念,可以将幸福理解为一种“帕累托最优境界”,既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一点改变都会减少幸福的感觉。这种改变,不是相对于他人的空间概念,而是相对于自己的时间概念。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永远停滞,就是不希望改变这种最优状态。

但是,时间是不可能停滞的,如同空间不可能不变。不变的是空和无,是抽象的哲学。经济学在研究“帕累托最优”的时候,需要设定很多前提和假设。“幸福的帕累托最优”同样需要前提和假设,其中一个重要的假设应该是人的需求不变,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如果人的欲壑难填,则永远没有“幸福的帕累托最优集”。也许因为如此,一切追求“幸福的帕累托最优集”的信仰,都引导人们“存天理,灭人性”、“禁欲”、“斋戒”。那么在信仰缺失的社会,必定是欲望的无限膨胀,是对“幸福的帕累托改进”的无限追求,则人们会远离“幸福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甚至总觉得处于“幸福的帕累托恶化”状态,如何有幸福而言?

想起成语“刻舟求剑”:舟已行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人的欲望在不断膨胀,但地球的资源是不会膨胀的,如此追求幸福,不亦惑乎?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