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惜别《惜别又见惜别》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00:42
  • 64

这是一部文学大师描写文学大师的作品,鲁迅在太宰治笔下变得和蔼可亲,俨然不同于竹内好所塑造的冷峻的鲁迅(竹内认为鲁迅的作品无价值)。按照书的前言所言,太宰治是“像少年一样鼓足勇气”。“不卑视中国人,也不进行浅薄的扇动,用所谓洁白的、独立亲睦的态度对年轻的周树人进行正确的、善意的描写”。

正如鲁迅自己所言:“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在太宰治笔下,周树人的青年时代显然更符合一个初级爱国者最朴实的心理状态:也彷徨,也犹豫,也无助,自然也懦弱。

鲁迅闪烁在灯光下那种略带“奴性”的笑容,直到文章结尾,终于蜕变为坚定的笑容——这便成为本书最精彩的部分。

不回避伟人思想上不坚强的瞬间,用理解和包容的人道主义关怀来解读一个弱国的思想变革(考虑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和背景)——这是这本书反映的主题之一。

关于“藤野先生”,每次读鲁迅的原作都觉得很感动,有这样的好老师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幸事。藤野先生看问题的眼光,显然在一般学者之上。于革命,先生未必懂得多少,但鲁迅从他身上得到的抽象的人生观,的确对鲁迅的写作生涯影响深远,一如其《藤野先生》一文中所描述的:“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一般的好老师教学生,也许会从“修身齐家”开始,并且永远不会涉及“治国平天下”。而藤野先生的教诲无论是“为中国”,还是“为学术”,都远远高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也就无怪乎鲁迅之学术眼光远在一般学人之上了。

谈到《惜别》的写作手法,我觉得既熟悉又令人感到亲切。既然是写鲁迅,就肯定要提到他的经历——太宰治用了一种“片段连缀”的手法,将鲁迅《朝花夕拾》等文集中描述自己少年生活时期的片段连接起来,组成了鲁迅耐人寻味的经历。

一般来说,这样写有拾人牙慧的短处,但用得到位,就会像《惜别》一样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类似于摄影定格的效果。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像是拍了一部关于鲁迅的电影:昏黄的胶片中,隐隐现出一个单纯少年苛严的童年,在他不断行走不断跌跤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一位思想坚定的斗士——一如电影中的阿甘,甩掉了他的腿箍,得到了一段新的人生。

本书的语言优美、伤逝、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这同当时文坛中艰深晦涩的文风产生了极大对比,姑且抄录几句自己喜欢的吧:

“科学未必是人类至高无上的珍宝,但如果一个国家一只手握有玄妙的思想之玉,另一只手又持有先进的科学之剑,那么任何国家都无法碰这个国家的一根手指,这个国家将会成为举世无双的理想国家。”

“在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民生三者之中,我本人最容易理解的是民生这一条。总是在自己眼前浮现的,是自己少年时代三年间那悲惨的身影。为了医好父亲的病,每天辗转于当铺柜台和药店柜台之间,相信自称名医的骗子的话……为了留住父亲的灵魂,在垂死的父亲的枕边几乎喊破喉咙地叫着父亲名字的凄惨叫声。这就是支那的现状。”

“首先是科学,读过维新史后,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支那,现在凭借科学的力量,大而言之,是抵御列强的侵略,捍卫民族的独立性;小而言之,是使国民生活富足,使之萌生对新生活的希望并敦促其努力。这也许只是我的美好梦想,梦想也罢,我要为这个梦的实现,奉献终生。我今后的人生也许变得没有任何精彩,十分平凡,可是我要给每个民众注入新生的活力,再引导他们具有革命的信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