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中国雕塑史《艺术史写作》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57:08
  • 52

这本书读完有一段时间了,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书评。因为想等多看几本雕塑史之后,再写,可以有一个比较。最后还是决定先写一点吧:)

这本书是根据梁思成先生上课的讲义写成的,因为是讲义,所以很多地方都只是捡精要处提纲挈领式的讲述,并没有铺陈开来。

虽然如此,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

梁思成的文字雅驯初读之下可能觉得貌不惊人过于平淡然而仔细读来却是简洁典雅。

本书很注重文献,许多地方是直接引用原典,因为许多古代作品已不可见,唯一可供参照的就是文献资料。我之前看过别的艺术史,一般是比较注重实物资料,在对实物的分析下,写出美学评价。其实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尤其是历史久远的年代,留下的实物比较少),文献资料是很好的辅助。比如晋朝的雕塑家戴逵在当时和历史上的影响都很大虽然没有作品留下,却是雕塑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环,梁思成就写到了。并且对文献资料的运用和考证是颇见功力的一件事。梁思成的引用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其对史料之熟,譬如阳陵虎符,罗振玉认为是秦虎符,但是梁思成则认为:“阳陵地名,实景帝改弋阳后始有之,故当是汉景帝时物”。另外一个细节就是文中所使用的时间,有西元的注明,但大多数地方是直接运用年号,这可能是当时著书的习惯,但是也侧面反映了作者的历史修养。另外就是对文献的甄别,比如《古玉图谱》,作者认为:“其图皆欠精确,无以见其精美,更无从辨真伪,兹不赘”,寥寥数语,显示出作者的判定。

对于各个时代的作品,作者不仅进行了时代特征的分析,还有美学价值的鉴别,意简言赅,切中肯綮。对佛教造像的分析,还联系同时代印度造像的特征进行比较。 在对器型的特征分析上,则兼顾学术上的发展,颇具专业性,如对汉代铜镜的分析,就借鉴了欧洲学者的研究。我一直不喜欢一些艺术史的写作只注重普及学科知识,不兼顾专业性,使人读完之后,仅仅是满足了猎奇和一般信息的获取,而不是建立关于这一学科的发展框架。

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宋以后几乎没有多少内容,只有寥寥数语,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当时资料不足,无物可写。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作者认为没有写的价值。元明清距离作者生活的年代较近,按常理应该会留下更多作品,但是作者只用“四百年间,殆无足述也”一笔带过。所以,后一种推论似乎更为合理。

这促使笔者思考:艺术史是否就是艺术资料的堆积? 还是,艺术史应该是在艺术历史上有价值事物的历史?如果是后者,一件事件或作品只是产生,是不能进入历史的。

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被称为艺术品,艺术的标准是什么,这就是作者的判断了。这本书虽然是写史,其实却暗含了作者的美学判断,比如笔者很喜欢的唐代陶俑,尤其是各种仕女陶俑,作者就一笔带过,没有详述,也没有进行美学分析,我猜想是因为这些作品并没有进入作者的艺术史结构。如果我是作者,必然会给这些仕女陶俑单独一个章节来描述,这就显示出艺术史写作的不同可能性。艺术史,不仅仅是史料的聚集,也是这些资料聚集的方式和它们所形成的结构和脉络,在这些表层的背后,是个人的美学判断,思维的轨迹和思想的样态。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却内容紧凑细密,值得细读,所以最最让人遗憾的也是,写作不充分。如果这不是一本讲稿而是一本完成的书稿,想必很多地方都会论述得非常精彩。写作的缺憾是不能弥补了,在排版上则是可以改进的,尤其是书中插图的摆放,与文字非常不默契,有时要向前或是向后翻十几页,才能找到与文字对应的图片,令看书之人不免有些恼火。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