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猴子》与《人骨拼图》一样,也是莱姆与艾米莉雅搭档的系列,可惜后者远好于前者。幸而我是个健忘而懒惰的人,《石猴子》刚出版的时候就买了,一直没看,直到对迪弗的兴趣暂时上扬起来的时候才挖出来。
每一个推理小说家都有自己的系统,迪弗在莱姆系列中推行的强悍而有力的法医物证式推理。大体结构来说,他也遵循美国当代推理小说的套路:一个受到限制的破案人(迈克尔康纳利喜欢让主角失去警察证件和枪支,卜洛克喜欢传统的边缘式私家侦探,迪弗的莱姆更可怜,头部能动之外下面严重瘫痪,并且一直在寻求有效的自杀方式),一位有重要推动力的美女(艾米莉雅是红发女郎,《人骨拼图》中对她的描写我也只能拍着桌子说,就是Angelica Julie啊没说的!),一桩有紧迫时间限制的案件,当然还少不了一个近在咫尺的幕后大BOSS。行文节奏十分紧凑,免不了大量“叠床架屋”式的高科技法医设备,这也难免造成人物的性格不够饱满、或者说只在某一个部分构成单一的因果关系,因此在系列作品中,又难免用十分牵强的唯一理由去解释人物所作所为的背后原因。
这也就是为何***掉《石猴子》快了好几个小时的原因。相同的破案套路,单线式的人物性格——多转几个弯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而且《人骨拼图》中,艾米莉雅对于莱姆起初的抵触、她本身“走格子”经验的缺乏、对于死亡的天然恐惧、她过去男友尼克和父亲之死对她心理造成的影响,都与案件的进程有着微妙的联系,而莱姆对于死亡的渴望、艾米莉雅出现对他生活产生的改变也与之呼应,更不提那位罪犯挑衅式的杀人方式和线索——他对莱姆破案方法的熟捻于胸,他亲眼目睹妻女被无辜灭口、因此具备必须与莱姆面对面较量的理由。
而莱姆的特长,对于纽约市几乎每一寸土地和石头乃至空气的研究,在这个案件的分析中几乎是攻破线索的唯一出口。到《石猴子》,突然间他这种神话般的技艺成了只有辅助作用的线索,那些集中在他房间里的尖子警察们似乎没有必须尊他为绝对首领的理由——他也没有官复原职,还是平民啊。
《石猴子》还有一个很致命的弱点:迪弗对于中国的了解太过粗糙。当然,这是比较苛刻的说法,显然他是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的,但试图在这样一个案件中插入“道、儒、风水、民族差异、文革、改革开放、***腐败”等等内容,不是太多了点吗?而他所塑造的中国人,每一个都好像普通话说不标准的华裔在冒充郊区本地居民,万分别扭。他对中国的了解,看起来还只是停留在游览过城隍庙并且在做旧的上海老街上买了点不靠谱的上海史研究专家写的几个窨井盖头历史的层面,对于中国人思维逻辑的把握,他是一点都不在行。所以到后半本我都有种错觉,以为自己拿错了书,又在看《盗墓笔记》了。
不过不能下太多定论,再看《棺材舞者》再说……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56:5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9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