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常识《时评与公民意识》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55:38
  • 82

我曾经以为道长是不会出版书的,因为他说现在的书是那么多那么多,可是没有想见,这半年我就看了道长的两本书。《弱水三千》尚未看完,《常识》翻下翻下,就翻完了。不得不说,还是道长的声音好听啊。

道长是影响了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人,十年了,道长貌似是没什么变化,就是出现的越来越频繁,了解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样很好。

说起这本书,时评的集子,有空汶川、法国、奶粉、星巴克、中国足球,诸多不等。我想,如道长之流,见证引导了中国大众的公民意识的逐渐养成,天时地利人和。虽不比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常识》开启了美国独立战争,但又何妨?

摘抄点小段分享:

有关奶粉与国民性

我时常感到国人今日颇有一种凡事都要往"深处"钻、议论总要谈"本质"的倾向。于是明明在探讨"毒奶粉"的问题,偏偏觉得光是信仰缺失还不够,一定要把"灵魂"也搬出来才算功德圆满。明明在点评志愿者的救灾行动,却不满足于民间集体动员的逻辑,硬是要扯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高度",然后再结穴于华夏文化的"基因""本质"。也许是上学的时候受福柯(Michel Foucault)与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影响甚深,我对"本质"和"深度"这类字眼存有近乎本能的距离感。举个例子,如果我今天只是想要知道一把剪刀为什么剪不断毛线,你实在用不着向我介绍工具与技术的"本质",也不必在这里花时间找出一堆很深刻的物理学解释;你只需要告诉我这把剪子是不是太钝了,甚或干脆换把新的给我。在公共事务上面,种种关于"本质"和"深度"的空洞玄说不只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有时还会塑造出更难疏解的偶像与幻觉。比如说"中国文化的本质",这是我最怕看到的字眼;如果现实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是中国文化的错,那么我们就什么都不用做了(更不消提这里头可能还有循环论证和过度简化等种种谬论)。

方言与口音的政治学

正当中国还有许多关于口音和方言的争论甚至官方禁令之际,我想起英国BBC自2005年开始的一项重大变革,那就是正式招聘了一些带有"苏格兰腔"和"威尔士腔"等不同地方不同阶级口音的播音员。大家都知道BBC向来标榜字正腔圆的"女皇英语",是英式英语的标准尺度,因此其他国家的人常常通过收听BBC节目来学英语。但是BBC发现它在维持标准之余却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副作用,那就是间接催生不少地域偏见和阶层歧视,不利于社会和谐,也跟不上英语全球化时代英语发音正在日渐纷繁多样的趋势。所以他们下了一个破天荒的决定,让各色各样的方言口音涌进这个重要的平台。其实只要是在一个可以听懂可以沟通的范围之内,不同的口音和不同的地方俚语不只可以促进宽容与理解,更能够激活和扩张标准语的生命与内容。BBC这个极有远见的改革应该可以为我们带来一点启示吧。

慎谈文化入侵,多谈故宫定位

主事者在设计整体形象的时候要先回答几个问题,首先是整个场地的定位:它是一个非常严肃神圣的地方,还是一个老少咸宜的教育中心呢?它是一个面向全球游客的国际化休闲场所,还是一座纯粹的民族文化圣殿呢?然后就要探讨里面该有的配套设施了,例如它可以像韩国故宫那样完全杜绝商业活动,也可以学习卢浮宫的顺应潮流。接下来他们要顾及细节,从导游手册的平面设计到厕所的环境安排,全是整体形象的一部分,半点也不能马虎。

以故宫的现状看来,它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让美国连锁咖啡店轻易进场,甚至也不是我之前所说的没有品位;而是它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晓得要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与其争论高而大的文化入侵,大家不如一齐探讨故宫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