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完美的罪行《在透明的裹尸布中回避死亡》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55:21
  • 72

由于曾一度对文化批判理论和虚拟实在的问题感兴趣,所以这本《完美的罪行》一直是我向往已久的书,但是和波德里亚其它的书一样,尽管它们谈的都是一些时髦的话题,但又并不是像我想象中谈得那么通俗流畅。

本书是他比较近期的作品,谈的也是比物体系、生产、消费文化等更加时髦的虚拟实在,当然在他以前的论文当中也提到过此类现象,比如他所谓的“拟像”、“模拟”、“仿真”等概念。在这本书中,波德里亚的论点看上去总是不那么清晰,许多地方看起来甚至像是一种刻意的悖论,在论及幻觉和真实的问题上,他也不是那么果断,而是在绕着弯子说话。

先就他的两个比较主要的观点,分别附上一个例子以作阐释:

第一个是波德里亚在多次提到过的关于博尔赫斯的那个寓言:帝国的制图者绘了一幅地图,它是如此详实,以至于精确地覆盖了这个帝国本身全部的版图。

波德里亚开启了后现代文化当中重要的“超现实”观念,就像是他无比钦佩的博尔赫斯的这个寓言一样,精致的复制品正在使得原始的事物消失,超现实正在试图将现实抹去。我们生活在超现实的现实中,现实和模拟之间的差异已经消失了,而正是这种差异性曾经建构着我们的抽象能力,建构着地图的诗意和版图的魅力,现如今这一切都随着差异的消失而烟消云散了。在技术的高清晰度背后,是拟像的透明化,它将成为实在透明的裹尸布,在不知不觉之中葬送了整个世界,人们越是接近这种高清晰度,幻觉的能力就越是失去效用,而这种幻觉的能力,则是人类所有艺术品产生的源泉。就像是书中引用史蒂文森的那句话一样:

“说小说是一部艺术品,多数是由于它与生活之间无法估量的差别,而较少是由于它与生活必然的相似。”

完美的罪行,是一种通过无限制地复制现实和以复制品消灭现实,使真实世界分解和碎化的罪行。当实在缺乏的时候,我们可以以想象和空想来补充,就像京剧艺术一样,在脸谱和简单动作之间蕴含着无数的可能性和深意,蕴含着情感的惊涛骇浪,然而当实在变得太充溢时,我们也变的不再有能力选择或补偿,不再有可能超越和否认,我们在超实在的大量幻觉面前回避着死亡,亦等待着死亡。

第二个是布莱希特的《流亡者的对话》:“这杯啤酒算不得啤酒。不过它被这支雪茄也算不得一支雪茄这件事所平衡。如果刚才那被啤酒不是一杯啤酒,而这支雪茄却是一只雪茄,那么一切都会不正常。”

在这种超实在的膨胀中,再也没有什么价值标准可言,真与假的界限被抹灭,善与恶也不被区分。波德里亚在书中多次提到“实在的尸体”和“透明的裹尸布”,在他看来实在已经衰亡,无数的复制品以高清晰度的透明性包裹着实在的尸体前行,这就是技术完美的罪行。同时在这桩罪行的背后,人类不仅已经丧失了幻想的能力,也丧失了鉴别和判断的眼光,因而这是也一种恶的罪行,一种以真实和虚拟的混乱引起的善恶界限的泯灭的罪行。

这样的话,人类就不仅仅是在主客观的问题上无法做出区分,而且在重大的善恶价值观上也延续着这种混乱,当我们在虚拟的实在中回避着不完美的现实世界、回避死亡和对他人的责任的时候,我们也终将失去我们思考、爱和理解的能力,我们在回避死亡的同时也落入死亡的圈套,这就是一桩完美的、不留痕迹的、恶的罪行。

和麦克卢汉将技术看作是“人的延伸”的乐观心态相反,波德里亚著名的“海湾战争并没有发生”的例子,表明了他在对待这种模拟技术的时候所持的保守态度,在波德里亚看来海湾战争由于被无数人在电视机面前收看而变得越发的不真实,仿佛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一样。这也是本书所论及的关于虚拟和实在时所持的一个观点:当日益逼真的幻觉影像吞没的实在的时候,人类不得不在这一层透明的介质中丧失掉真正的现实感。

在波德里亚的观念里,真实和虚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二元对立的,在他看来,存在着两种模拟,一种是祛魅的模拟,一种是施魅的模拟,前者比真实更真实,是模拟的高峰,后者则比错误更错误,是外表的秘密而已。此外,他也反思着在人类的天性中似乎更偏爱着虚拟的幻觉和无中生有,因而消失的功能有可能是一种极重要的功能,毕竟生存这件事,使我们从一开始就处于人类学的困境之中,没有地方能够检验我们的生存及其真实性,而技术则给我们造就了回避死亡的虚拟环境,在其中我们可以回避关于生命重要性的那些古怪问题。

不过他最终还是没有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理由来给这种虚拟的幻觉以合法地位,他没有能够像本雅明那样看到机械艺术非机械性的那一面,也没有能够像主张多元生成的德勒兹那样将虚拟看成是生活中一种亟待生成和蕴含着丰富差异的强大力量。

但我想这就是波德里亚,这个始终关注着时尚,这个试图开启我们认识技术另一面,这个提醒我们警惕这桩正在暗中发生的完美罪行,这个启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我们在技术面前能动性和主体潜力的波德里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