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诉讼笔录《谩骂的匿名信和龚古尔文学奖》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50:36
  • 63

这本小说是文学大师的成名作,创作于1963年,作者当时才二十三岁,此书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书里显现很强的探求动机,作者灵感的爆发得自文学冒险的野心,而不是建功立业的那种野心。因此,在这小说中看不到统摄力量,更多的是奋激力量。也就是说这是由激情和灵感爆发出来的一个试验小说,其中随处可见的是由激情,想法和念头在笔下的扩展,而不是反思,克制和内敛。在小说的A——Q章里,作者像一个挥臂如飞的拳击手,最后第R章,他又成为一个反心理学的神秘主义者。

这个试验很成功,可以说一炮而红,以至于作者本人最后把他的这种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的形式发展得非常繁盛。基于同一种理论的小说又写了好几部,关于这小说的理论也诠释的越来越显明,终于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被树立起来。这小说作为他小说理论和技巧的源头有不可低估的价值。阅读它得到的更多的是从中看到一个小说家对小说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的追求,他所遇到的困惑和疑虑,以及他的决心和幸运。

在这个中译本的前面有作者本人的一个写的序言。作者为自己的书作序,这本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是他仍然把这篇写得最晚的序言放在他小说的最前面。这里面有一种果敢,但是,如果他没有开创了小说新写法,那么这种果敢根本不值一提。当年同样的是和本书作者差不多的年龄的雨果写了戏剧《克伦威尔》以后也写了这么一个序,在这两个序里你可以看到某些很相似的东西。如果这小说是一把锁,那么这个序言就是它的锁匙。

勒克莱齐奥在这本书中所试验的写作方法就是用感觉来虚构现实,就象是在用文字来做出一幅幅漫画,他画海滩和海滩上的男人女人小狗和溺死者,动物园和动物园里的狮子、狼和猴子,咖啡店和咖啡店里的老太婆,繁华的大街、店铺、行人和小狗,废弃的房子和房子里的桌球案和老鼠,废弃的花园和花园里的果树和死了的小白鼠尸体。大商场和商场里卖唱片的服务员..........

虽然说这小说是勒克莱齐奥用文字所画出的一幅幅多彩的画面,但是,这些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是那种在画廊中展出的画,那种画当人欣赏到它的时候,它总是骤然出现在人面前的,而这里通过阅读来欣赏这些画,其实是在画室中欣赏作画的过程,读者所领略到的是一个画家在画里何处勾勒、何处涂抹、何处停顿、何处留白和他在作画中动用的音乐性和色彩感时的随性和克制。

勒克莱齐奥通过这种与作画相类似的感觉的逐渐堆积来造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信任和默契,有时候他是采用的连续的视觉,有时候他是用大段听觉,有时则是越来越精细敏感的触觉。正象他在序言中所说的:

“......我并未放弃希望,日后将完成一部真正的虚构小说:类似柯南·道尔天才之作的东西,针对的不是读者真实的旨趣——大致为心理分析与阐释——而是读者的感觉。”

勒克莱齐奥在他的诺贝尔获奖演说中又曾这样说:

“那么,为什么写作呢?自从一段时间以来,作家已经不再自负到以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小说改变世界或创造更好的生活方式了。他的期望变得简单:成为见证人。看一看这另一棵悖论密林中的树吧!作家想成为见证人,而他大部分时间却仅仅是一个偷窥者。 ”

本书中,亚当·波洛在很多章节中是作为一个偷窥者而存在的,而叙事者则是这个偷窥者的“见证人”。还有一些时刻,亚当·波洛写信,而叙事者则在后面偷窥。在这种偷窥和见证之中,勒克莱齐奥巧妙的赋予这小说以侦探小说的魅力。其实从某种方面来说,侦探和偷窥者具有同一个职业特征。

亚当·波洛这个名字,亚当让人想起的是《圣经》里的人类始祖,而波洛让人想到的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大侦探。

勒克莱齐奥在这书的前A——Q章里其感觉所带给他的灵感象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一样向外扩散,波及亚当所遇到的一切,直到他作为一个青年作者创造力的枯竭,他或许是觉得足够读者瞧的了还是什么,所以他开始对这个文本进行收口,本来我以为他会为了形式的完美写到Z章的,但是他只写到的第R章就完结了它,其实这种小说还可以不断的写下去,一直写到Z或者是ZZ都是可以的。

第R章是本文篇幅最长的一章,是一个侦探小说的揭底页,亚当·波洛的生活方式和目的被一点一点揭露出来。亚当·波洛首先被当作精神病人受到一群学生的探寻,他是被调查者,但却像波洛探长一样揭示真相--形式上如此,实际上不仅没有揭示,反而是故意搞得更乱。

这个类似于一个侦探小说的结局给了勒克莱齐奥之前信马由缰的想象力一个结尾。他在之前画出的那些优美的弧线终合于一点。不过这个点却是一个“虚点”。在这一章里,勒克莱齐奥故意写得云来雾去,让读者莫知所云。亚当波洛在那里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所有的话合起来却迷糊一团,因为它们不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系统,也没有可以作为所有论证的总的论点。勒克莱齐奥其实刻意把它们写得这么神秘。但是有什么关系呢?他从心眼里讨厌心理分析,他就是要在这一章对精神病因的心理分析方法大加讽刺。讽刺一下就得了,文学总是拿科学开涮,这个是屡见不鲜的幽默。勒克莱齐奥并不想给亚当·波洛的生活一个非常合于宗教教义的真理。因为他的小说其目的本来就不是要探讨这些问题的。于是这小说以这样一句来收尾:

“故事在等待着最坏的结局中结束了。可请您等等。您到瞧吧。我(注意我没有过分频繁地使用这个词)认为大家可以给他们以信任。等到将来的一天,倘若对亚当·波洛或对他身上的另一个人没有什么好议论的话,那才叫怪呢?”

这个结尾真是太妙了,其妙就妙在勒克莱齐奥已经算准了一些批评人会对他的小说角色作一些莫名其妙的议论,特别是指那种从宗教角度的,伦理学角度的和意识形态角度对亚当·波洛这个角色的诠释。而这正是他对批评者的一种嘲弄和搞笑。

亚当·波洛的在本书中的结局是“孤零零地躺在床上,置身于一层气流之下,不再等待着任何东西。”这个结局有反传统小说的特性。这也是勒克莱齐奥对写作一部奇特的小说的抱负。正象本书前他在序言中所写的:

“我暗中有两个抱负。其中之一,就是哪一天写出这样一部小说 ,如若主人公在结尾一章死去,或至少患到帕金森综合症,谩骂的匿名信会劈头盖脸冲我飞来。”

只是他对小说的挑衅行为他做到了,公众对他的回报却不是谩骂的匿名信,而是龚古尔文学奖颁发来的一张张钞票。特立独行和反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真是到处吃得香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