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蒂凡尼的早餐《浮华散尽后的忧伤》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50:26
  • 69

浮华散尽后的忧伤

大学时代,街上还没有卖碟片的,录像厅都是港台片,要想看外国电影只能到单位或者学校的小礼堂看投影的小电影,音响都是断断续续的,图像也非常模糊。记得在90年或者91年的冬天,我和几个同学弄到了上音附中的一些票,每个周末晚上倒三次公交车,再走路到上音附中小礼堂,为的是欣赏三个小时的世界名片(一般会放映两部),《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就是在那个时候看的。现在印象最深的,就是奥黛丽•赫本坐在窗台的楼梯前,一边弹吉他一边唱着主题曲《Moon River》,很洒脱很清纯的感觉。

为了这个记忆,前段时间我邮购了杜鲁门•卡波特的《蒂凡尼的早餐》,在床头柜放了一个多月,却一直没有看的机会。昨天晚上十点多上床后,因为睡不着,就拿出来随便翻翻,结果没想到一口气就把它看完了。其实小说并不太长,薄薄的100多页,看完时间也才刚过十二点。

虽然对张悦然的前序有点不以为然,但有一点她说得是事实,小说和电影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故事。奥黛丽•郝本让同名电影成为了电影史上永远的经典,但她扮演的角色和书中的郝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虽然一样说着同样的台词,但显然电影中的她并没有像书中的她那样对这些话充满自信;虽然电影中的她一样有着对浮华的梦想和追寻,但书中的郝利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安宁和寄托,而电影中,感觉上却是仅仅为了拥有而追求,就如歌中所唱的,是为了“see the world,there are such a lot of world to see”。但是,矛盾的是,这就很难解释她为何会放弃经理人为她安排的好莱坞星途,却要到纽约来寻找钓金龟婿的机会。

最大的不同是在结局。小说中郝利把猫抛弃后不到五分钟就后悔了,她失魂落魄的到处寻找,却已经无法找到,“我”对她保证说自己将继续寻找,找到后会好好照料,这时郝利却说,“那谁来照料我呢?”一年后“我”得到郝利寄自巴西或者阿根廷的明信片,再后来知道也许她在非洲,而那头猫,几周后“我”看到它已经端坐在一户人家豪华的阳台上了,神情专注而冷冽。但在电影中,郝利却找到了猫,也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

很难说小说和电影的结局谁优谁劣,评论家可能会说电影被改编成老套庸俗的爱情故事,好莱坞惯用的伎俩糟蹋了名著,以此显示自己的艺术鉴赏力。可是,我到是觉得大团圆的结局也没什么不好,至少,绝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大团圆的。事实上,在电影结尾看到在大雨如注的纽约街头,男女主角深情拥吻时的感觉,远比看到小说“我”在公寓门口的孤寂更加心情愉悦。托尼•莫里森曾经取笑家庭妇女,说她们在电影院看到男女主角共骑一马向远方奔去,直到马屁股后面推出“The End”,米高梅公司制品的字样,就心满意足的觉得生活本来就是如此。其实,不仅仅是女人有这种情绪,男人何尝不也是如此,在别人的故事中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从而得到满足,这本身就是人类的共性,可能,女人因为环境的压抑更深,所以这种情绪更加强烈一些。

小说中的郝利,追寻的,是心灵的梦想,这是基于她的童年的飘泊和流浪而产生的一种不安定感。所以,对于她来说,浮华代表的是一种安全,虽然上个洗手间就能给50元钱的人并不能带给她真正所渴求的,但至少,金钱和财富营造了虚假的安全。但她在百折不挠的追求过程中,也时时对这种虚假充满了怀疑。正如她说的:当心中感到不安,感到发毛的时候,就到蒂凡尼,因为那里的气氛,那里西装男人鳄鱼皮钱包的气味,能够让她的心平静下来。而电影中,郝利显然没有那么复杂,奥黛丽•郝本用尽浑身解数,也没办法洗脱自己的清纯本色。正如歌中所预示的,两个看世界的飘泊者,在月亮河边,在同一个堤岸寻找共同彩虹,最终因为同病相怜而互生爱意。而小说中的郝利,则带有浓厚的风尘味道,正所谓“纯洁的***”。而她对“我”的感情也稍嫌复杂,但我觉得不怎么像是爱情(虽然“我”是爱上了她),更像是对兄长的感情,因为她觉得“我”有点像哥哥弗雷德,是唯一肯在晚上给她取暖的人,是肯给她关心,不会伤害她的人。对于书中的郝利,我觉得有点像是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总是想在生活中抓住一些能把自己固定住的东西,但却又不知道该抓住什么,只能周而复始的努力。那些关心她的人,像年老的德州兽医、酒吧老板、贫穷的作家,都满足不了她的梦想;而觊觎她美色的人,像百万富翁、南美外交官,当然更加不可能满足她的追求。所以,她只能永远处在旅行中……也许,等到浮华散尽后,她才会明白,这种所谓的梦想,和对浮华的依恋,其实是因为无法把握自己而产生的一片烟云,但是,不进入那片浮华,你又怎么知道,那只是一片烟云呢?

从我个人的角度,我更加喜欢小说,但这跟情节无关(当然,我也觉得金发健壮的男主角不符合书中敏感忧伤的作家形象,更不喜欢电影中又加上一个包养男主角的贵妇人角色),我喜欢的是卡波特的文风。纽约的褐石楼房,午后小咖啡厅,雨中街头的湿滑落叶,让我想起了上海的华山路,还有上音附中,那种慵懒的小资情调,感觉是要从纸面上渗透出来。人生的梦想和追寻,伴随时光的流逝,最终总是谢幕后的孤寂,但那股淡淡的优雅和忧伤,却长留在心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