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南人北北人南读《南人北 北人南》一书的随想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50:11
  • 91

A

《南人北北人南》,是专门讲中国各地方的风土人情的一本散文集,它收集了鲁迅、林语堂、老舍、郁达夫、余秋雨、张抗抗、王安忆等作家有关这方面的一些文章,很有趣。

这些散文,是闲谈性质的,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中国有南方,北方,北人厚重,南人机灵;东北人,坚定勇敢乃至于冷酷;北京人的豪爽,上海人的细腻;天津人的热闹,山东人的憨厚;西北人有整体的雄浑,无琐碎的甜腻;湖广文化;东南的“流离世界”;西南的入川小记,成都人名标天下的“好吃会吃”……在勾画各地人之性格特征的同时,散文也描绘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优美风景等等,很好看。

B

想想自己,到底算是哪里人?父母是北京人,我出生在北京,但从六岁起,我就跟随母亲到达了大西北的宁夏,一直在“塞上江南”的银川生活了几十年,算得上是宁夏人吧,宁夏是我的又一个故乡吧。大西北的淳朴民风,深深地浸透了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

作为回民,在银川生活是十分方便的,因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满大街都是回民饭馆,那里的羊肉真是好吃,那里的羊肉臊子面,揪面片,拉面,都是独具风格的。在宁大图书馆上班时,我们的汉民同事在结婚时,也在清真餐厅宴请大家,一则是同事里有一些是回民,这样大家都可以参加婚礼,二则究竟是在回族自治区,回民饭馆的饭菜质量要更好一些。

中年时节,我回到北京后,总觉得北京的羊肉不如银川的羊肉好吃;还发现,我周围的北京人不太会做面条之类的饭食,我的同事、邻居都不怎么爱吃面条,除了过生日是必吃以外,其它时间是很少吃它的;偶然吃起,也是买切面;而在银川时,很多家庭都有大案板,专门擀面用的,银川人称“理长面”。

现在,很多西北人进入北京来办起了饭馆,北京人也可以经常吃吃西北风味的面条了。

在银川时,到冬天,经常是买整只羊,储存起来慢慢吃,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家里还没有冰箱时,当时还住在平房,羊肉就放在外面的小伙房里。

在银川时,喜欢吃羊排,羊肉带骨头炖煮,吃得才特别香,啃羊肉骨头别有风味啊。记得1994年刚回到北京时,在昌平的清真肉店买羊肉时,想买羊排,但是售货师傅说,“这哪儿行啊?”当时,昌平肉店都是把羊肉剔骨头,卖无骨的肉。好在后来,昌平也慢慢开化了,开始专门卖羊排了。

刚回北京时,发觉同一种菜,北京的叫法和银川不一样:银川叫“莲花菜”的,北京叫“圆白菜”;银川叫“圆辣子”的,北京叫“柿子椒”;银川叫“茭瓜”的,北京叫“西葫芦……若按照银川的叫法,北京菜农听不懂,于是我们有意更改已经习惯了的银川叫法,改成此地通行的北京叫法,入乡随俗嘛。

银川南门的清真大寺是很壮观的,到底是回族自治区首府的;回到了北京昌平,发觉这里的清真寺就差远了,这几年经过修整,还好一点。

从银川回到了北京,慢慢也融入了北京的生活。北京是我父母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吧。我有好多亲戚都在北京,舅舅,叔叔,表弟表妹们。虽然说是住在北京,但我很少进城,日常的生活,就在位于远郊区的昌平。昌平不像城里那样充满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辆,不像城里那样热闹,但也有它的独到好处,空气新鲜,宜于居住。

在大学图书馆工作时,接触到的老师和同学们,当然都是来自于各地,各有其特点的,大家的融合与交流,取长补短,还是挺不错的。

现在小儿子在成都上大学,也沐浴着“天府之国”的风情,也学了几句成都的日常用语,他说,有时到饭馆去吃饭,或者买什么东西,说成都话人家就热情一些,因此必要时得说成都话。

C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宽广,南方,北方,各式各样的风土人情,真是很有意思。南人北,北人南,就是说随着人的流动和交流,南北互相融合,南人具有北方人的品格,北人也具有南方人的细腻。

在互联网上,参加的各种博客圈,接触到博友们,也是来自祖国各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在地域上,我们相隔遥远,也许一生都不能见面;但,“距离产生美”,大家在一起交流,有某一方面的共同语言,就足够了,就让人很高兴!博友们在交流时,又会把自己那里的美景,风土人情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不也悠哉乐哉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