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弘一大师讲佛《为什么不皈依?》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49:06
  • 109

买了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这本书小时候就见过,在别人家中。目前这个,已经是不知道多少版了。

书还没来得及看,先翻序言。里头谈到禅宗对生死的了悟,如庞居士,如祖元和尚,其中还特别提到了天童禅师的临终偈语:“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淹没,秋水连天”,谓与弘一法师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相似,一样从容,一样平和,将死亡当作灿烂而静美的归处。

这是很可羡慕的,也是最易迷惑人的。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人心中那些深藏着的、与生俱来的疑问。从这个角度来说,宗教也是哲学的一种。佛也好,道也好,老子也好,耶稣也好,统统是以智者或引导者的面目出现,在人生最软弱的时候递出橄榄枝。越是聪明,越容易关注内心,越难以避开这样的诱惑。

然而聪明不足悟道,却足以误道。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口头禅、文字障。禅宗说不立文字,其实正好相反,人所熟知的禅宗公案多是文字。年少时也曾很感兴趣,还自以为是地写过不少偈子。后来发现,不对,学到最后,其实也就是学了几句聪明的口头禅,碰到真正的烦恼困惑时,还是毫无用处。

因为它们,不论是基督的仁爱还是真主的经文,不论是禅宗的机锋还是老子的大道,都不是从自己心里生出来的,而是看到他人感悟,心中觉得好,这样记下来的。充其量只是“记得”,不是真正的“得到”。弘一华枝春满,你何曾见过华枝?天童秋水连天,你又几时看到秋水?

嘴上说得超脱,实际却做不到,知之而不能行,则其“知”不过是妄言,或者说,是对开悟的意淫,离真正的觉悟还有十万八千里。打个比方,说“色即是空”的,当真能将身边一切可留恋的声色、情感忽略为空无?说“生即是死”的,又当真能在死亡阴影降临到亲人身上时不悲不怨,降临到自己身上时无惧无伤?如果做不到,则那些感悟都不过是空谈,自欺欺人罢了,倒不如老实承认自己的未悟,直面自然规律。

这就是不皈依的理由。一切有为法,无非诱惑,无论是佛、基督还是真主。生有涯,知无穷,明白自身的软弱和脆弱,相信自然的规律和必然,然后顺着有路的地方一步步向前走,找寻自己的华枝秋水,春满月圆。即使力不能及,命无从致,那也是走到哪里就实实在在是哪里,最起码,不会忘记我是谁,又身在何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