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 第三辑 主编 蒋原伦 张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冯至诚藏书。
这一辑的核心话题:宜家。
对一家瑞典公司,用了六篇文章进行批评。分别为刘丽君《宜家:“家“的幻术》、薛征《宜家,或游荡中的叙事美学》、刘传雷《积木.床第与家庭——IKEA家居商场的精神分析》、杨壹棋《行走者、沙发和房间——对宜家的精神分析》、张嫣《“宜家”:来自瑞雪的城市镇痛剂》和叶晓倩《行走宜家:宜家的物品体系与消费空间》。
学者从身体叙事、文化消费、哲学精神、日常审美、现象场域等等文化视野,对宜家的商业消费文化进行细致入微而又兴味盎然的剖析。最终证明宜家的营销已经构成为独特的文化的营销与营销的文化。
另有三篇妙文,也值得摘录。
胡纠纠:浅阅读现象学
1.语录体,是浅阅读的征侯之一。它使阅读充满跳跃。即便是史书,一本“语录体”的《非常道》也大受欢迎,你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都不影响阅读。
2.浅阅读有时更意味着“精准化”,更具有细节的力量。
3.知识、技术与观念的更新使人们不再有坐拥书城的***,世界正在由厚变薄,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被信息时代阅读的速率打败。
4.个人的知识体系、认知度和价值观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瓦解,各个年龄代际间有不同的知识语境和话语系统,要想抹平这道鸿沟,浅阅读成为唯一可行的实用主义办法——我知道故我在。
5.深阅读的包围圈在渐渐萎缩。
6.媒介批评正在替代传统批评影响人们的意志;新闻背后的真相并没有人关心,反而是人物的冲突和娱乐代的戏剧效果为人们津津乐道,假如你不知道对方嘴中的一个新词,实际上已经在一场交谈中出局。
7.浅阅读使人回到常识。浅阅读不是林中路,而是交叉阅读的小径,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阅读迷宫中,深入浅出是必由之路。
8.“消费浅阅读”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阅读变革,无论是读图时代的叫嚣,还是阅览当代人事物,大到一件国际时事,小到一份办公文件,浅阅读能够消费最大的信息量。
9.浅阅读的消费指征是:快速、***、快扔。它符合大众流行文化的一切基本品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工业化的大生产所带动的浅阅读虽然为人所诟病,但它的出现和流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10.阅读是联系社会的触点。
11.只有浅阅读,也许是唯一缓解这一症状的方式。而麦克卢汉的预见正在应验:“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
12,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的,她对浅阅读的贡献是提供了智力上的支持,“去阐释,就是去使世界贫瘠,使世界枯竭——为的是另建一个‘意义’的影子世界”。
王蔚:当都市渔父遭遇吧客——什刹海休闲文化事变
都市乡村什刹海
一处休闲 两个视界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时尚.共同体
布鲁默在《时尚:从阶级分化到集体选择》中谈道,时尚在现代碎片化世界中建立了秩序。西美尔也认为,时尚有助于消除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距离,是一种突出的现代性现象。时尚在消费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强制性社会机制。
根据克雷克的观点,现代和传统文化之间的主要区别不仅在于时尚的存在与否,而是时尚变化的快慢和节律。
吧客的光鲜亮丽的外表反衬着都市渔父的朴素,这个夏天里他们大多穿着短裤拖鞋,或是坐在普通的木制马扎上,或是干脆凭栏而立,有时你还会某个特立独行者高高立在栅栏上,纪念碑般肃穆而足。这些人很少使用昂贵的钓具,简陋的钓竿大多有了年头。有的渔父会同时放下几支钓竿,不停地往来巡视,有些只是守着一支竿,长时间循环着有限的动作:加饵料、抛竿、等候、起竿、等候……不时会有行人在其身后驻足,但指望渔父会头跟你主动攀谈,,即便是跟你客气地寒喧,他们也很少把视线从湖面移开。更多的时候,看客们会自觉地和渔父一起屏息静待鱼儿咬钩的一刻。等待的漫长与集体的静默让人不禁怀疑处身于一场庄严的仪式,然而看到夕阳西下,野鸭归家,波光潋滟,晚风送爽,又会深切感受到其间弥漫的是一种久违的温暖的乡村式的融洽。这里同样存在一种想象式的交流。不同于吧客的形象化与视觉化,渔父之间以及渔父与看客之间的交流介质是一种体悟。渔父在周而复始垂钓中获得的快乐,不可能像一瓶啤酒那样即刻与人分享,只可能花费一定的时间去亲身体会,和中国历史上所有时代一样,渔父的世界只能遁入,不能轻易迈进。
身体与文化的双重驱逐
酒吧文化与什刹海京韵文化的冲突。
乡村式休闲文化的衰落
休闲时空的聚变
吧客与都市渔父所处的两种异质空间在文化跨越过程中改变了人们对休闲空间的体验。
在什刹海,酒巴、棋牌室、收费钓场、“三生万物”、“九门胡同”等新空间的持续生产,正是什刹海都市化不断深入的特点和结果。同样,持续进行空间生产,也是现代文化特别是消费文化维持与发展自身的重要行动。新面孔的消费场所都将京韵文化、老北京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等作为一种消费卖点与背景。
这种时空聚变正是什刹海休闲文化事变的一个重要的且仍在持续发展的结果,是什刹海告别乡村性、告别区域性卷入一种现代都市化甚至是全球化的独特的抽象与实在的双面表征。
怀着旧有的文化理想开始书写新的文化史。
参考书籍:
[美]迈克.克朗著,杨淑华等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
梁振华《媒介规约下的美学生态——文学与影视互动关联再解读》
1. 作为语言的文字与影像
小说是“通过头脑的想象来看”;电影是“通过肉眼的视觉来看”。([美]乔治.布鲁斯东著,高骏千译:《从小说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
2. 对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来说,其能指与所指之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组合方式。各自严密的文法体系及其赖以生成的久远文化传统,可以看做是文字语言的特殊“编码”;不事先进行“解码”工作,语言的世界对我们来不啻于一座诡异的迷宫。
3. 对视听语言来说,符号本身与其指涉的对象则几乎是同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无必须遵循的严格法则。
4. 与其诅咒图像的平庸肤浅或埋怨文字的单调玄奥,不如廓清各自的表达优势或局限,进而思考二者有无互通的途径。
5. 经过艺术手段过滤后的“视觉”,“实际上就是一个通过创造一种与刺激材料的性质相对应的一般形式结构来感知眼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动。这个一般的形式结构不仅能代表眼前的个别事物,而且能代表与这一个别事物相类似的无限多个其他个别事物”。(童庆炳等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一是“阅读”,一是“观看”。
7. 影视使那些得当的闪回镜头,不仅有效地参与了叙事,而且起到了将现实与往事、想象、梦幻浑然一体的作用。
而文学的叙事,往往是按时空的顺序进行的。
8.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学创作中的“蒙太奇“观念是先于影视的诞生而存在的。
9. 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乔伊斯、伍尔芙、福克纳、海明威等一批杰出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在文学创作中并不排斥甚至主动吸纳了电影的诸多叙事技巧,但他们的小说始终是脱胎于现实的文学抽象或对现实的文学化改造,他们所开发的经验领域是连“哪怕最灵巧的摄影机也无法进入”的精神空间。这些不同程度吸收了电影的艺术滋养的小说家,并没有迷失在影像的幻境之中。一方面,他们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语言文字所具有的象征、隐喻、对比、通感等修辞功能,以类于电影蒙太奇的剪辑组合方式来再现物质现实或探索人类隐密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他们也明显受到了弗洛依德心理学启发,将人的心理变化和精神图景以视像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创造出了一种既借鉴了电影叙事技巧又能充分施展语言文字自身魅力的新型小说范式。
2009-1-21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48:3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8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