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我的名字叫红《给我一双翅膀,而不只是用眼睛旅行》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46:19
  • 77

毫无疑问,这是我记忆中最难读的一本书,难度远远超过了《悲惨世界》和《教育学导论》。

不知为什么,在读的过程中我总是会想到《基督山伯爵》——二者都是大部头的外国名著,故事很复杂(至少相对于我这样逃避现实的头脑来说),主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关于仇杀与复仇(也许可以这么说),文中所描绘了许多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珍宝与艺术作品。本书中的三个细密画家“蝴蝶”“橄榄”“鹳鸟”也让我想起爱德蒙的三个大仇人。

只是,我完全拿不出当年顶着高考压力仍废寝忘食狂读《基督山》的态度来看《红》。

很多人说其语言晦涩,我不觉得。

撇开翻译不谈,原作者的文笔一定是很好的,因为那么多充满西亚风情的建筑、绘画和风土人情在他笔下栩栩如生——只是所占篇幅太大,让人读不下去。心里是很向往能亲眼见一下这些艺术瑰宝,奈何想象力有限,自己又没有作画的天赋,无法把文字转化成画面。

译者的水平也决不会差。前段时间略看了一下莎士比亚著名的sonnet18在网上能找到的8种译文,稍对比就会发现:翻译真不是一件容易活儿啊!有时英语专业出身的学生轻而易举地译出一段话或一首诗,便沾沾自喜,然而拿出名家名篇一对比即能发现,这水平实在不入流,实在没资本得意,还是赶紧“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吧。扯远了,再说本书的翻译——语言流畅,意境高远,细看有如诗的感觉。当然这是中文,个人认为是水平很高的。原著为土耳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这么遥远的古旧的字眼),比较生僻的语种,想必学起来很不易。再说,这本书不是简单的讲故事的小说,而是一部复杂的描述性强的作品,语言书面化,关于历史、地理和人物的专有名词又大量存在,更增加翻译的难度。所以,我认为译者的实力很强大。

那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此书犯愁,久久啃不下去呢?

还是由于文化差异的缘故吧。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大部分人肯定都对遥远的土耳其了解甚少,大概只是中学时见历史和地理课本上提到过吧,而且由于不是考试重点所以更没有太多注意。书中提到的奥斯曼帝国,帖木儿王朝,苏丹,细密画,西方透视法,比萨德,还有我在读完后立马转头就忘的许许多多……光是记住这些词就是一项工程,何况要理解各自的意思和其中关系并加以对比区分,才能很好地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太难了,确实太难了……

不禁想到国学大师季羡林毕生研究东方文学,读懂那些梵文和佛经不是像看美剧一样简单的啊,定是需要全部的精力和灵性去理解——所以成就大师,是千万人中挑一的。

所以我们这些浮浅的读者,若不是仔细研读,便不会读懂文中内涵。

就像我不喜欢用“奥运主题曲演唱者”的字眼来宣传莎拉布莱曼一样,这本书的精髓也决不是一些宣传推广中肤浅的“凶杀”“三角恋”。

细密画,我们不熟悉。比萨德大师,我们不熟悉。法兰克画法,我们也不熟悉。

不要紧,我们只要懂得,这书讲的是由于信仰的不同而引起的争端就好。

一派坚决维护传统的民族画法,认为新式的透视画法是异端,应给予抵制。

另一派是希望有所创新,采用西方的透视法,即所画物体的大小应根据眼睛所见而原原本本地呈现在画纸上,而不是传统的那样把苏丹画成巨人,把无关紧要的画在纸页边缘像蚂蚁一样。

我们无法说谁对谁错,就像我们承认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皆有存在的意义并且承认他们的并存。

我很是佩服画师们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而互相争执甚至进行凶杀。这不残忍也不血腥,这说明他们对信仰的虔诚及热烈,说明他们内心的力量坚定并强大。

读罢此书,像是进行了一场奇异的旅行。虽头脑仍是懵懵懂懂,但多了解一些东西还是有意义的。

希望以后能够亲身感受书中叙述的土耳其风光,去充满异域风情的街道上游荡,聆听伊斯兰风格的音乐,品尝西亚的小吃,而不是只盯着书本,任凭头脑无端臆想。

同时,也借此评论,向大师致敬。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