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本书能够代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如果有一本书能够挽回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尊严,如果有一本书能够让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备受摧残的心灵得到抚慰,沉沦堕落的灵魂得以拯救,那么,这一本书一定是巴金的一本书,一本《讲真话的书》。
《讲真话的书》收集了巴金一九七七年以后的所有作品,包括《随想录》五卷,《再思录》和绝笔《怀念振铎》。翻开这本大书,沿着巴金的思考方向去反思我们的民族,是一次很沉重的历程。巴金在《随想录•怀念丰先生》中曾写到一事:“我还记得有一天到‘牛棚’去上班,在淮海中路陕西路口下车,看见商店旁边墙上贴着批判丰子恺大会的海报,陕西路上也有。看到海报,我有点紧张,心想是不是我的轮值也快到了?当时我的思想好像很复杂,其实十分简单,最可笑的是,有个短时期我偷偷地练习低头弯腰、接受批斗的姿势,这说明我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批斗,而且想在台上表现得好……”我相信,看过《随想录》这一段的年轻人肯定会对巴金的举动嗤之以鼻,认为其奴性十足。但是,很多人恐怕不知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以其高昂的斗志,热烈的追求,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的。
年轻时候的巴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激进主义者,无***主义者。那时的巴金,喜与怒,乐与悲,都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他紧随鲁迅,无所畏惧,敢于同当时已经文名显赫的郭沫若作激烈的论战,敢于和一切封建,专制和独裁作斗争,敢于控诉黑暗时代带给中国人民的种种苦难。他不停地在战斗,是一个真正的思想战士。1949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分水岭,巴金自然也能不例外。他由批判黑暗转变为歌颂光明,他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去,身先士卒。他在狂热之中已然迷失了自己,将自己的能量消耗殆尽,最后,他把自己的棱角刺向了曾经和他并肩作战的战友……巴金当然不知道,他的战友一个个被有形无形的力量打倒以后,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一场延绵十年的噩梦!
建国后,巴金是文化人中唯一一位不要官位、单位和职务的人,他显然是想通过保持自己的身份来求得人格和精神上的独立。文革中,当巴金的腰也向那罪恶的镜子自觉地弯下去的时候,其实也正敲响了一个民族的思想和精神趋向虚无的丧钟。摩罗先生说:“把一个如此具有尊严意识的绅士折磨到这般地步的民族,国家,政治,文化和社会都是有罪的。”(《回忆一下吧,阿里巴巴》)若干年后,巴金再次拿起笔开始写作,开始否定自己,是他因为敢于面对事实的丑陋和残酷而重新站了起来,重新做人,做一个无愧于心的人。而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有没有伴随巴金一起来完成这次“凤凰涅槃”呢?鲁迅早在五四时期就发出呐喊,要“救救孩子”!但先知先明如鲁迅者,也绝对想不到,在他逝世整整三十年以后,在中国的大地上,竟然会出现千千万万 “吃人的孩子”,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红卫兵”。而如今,“吃人的人”还会不会再次降临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抑或是“吃人的人”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这也实在是一部太过于厚重的书。87万多字将近千页的篇幅,承载的是一个重新拥有良知和尊严意识的作家耗尽28年的心血所写出的一个大大的“人”字。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巴金没有选择自我放逐,他选择了燃烧自己来与一切丑恶,虚妄的东西作抗争。尽管有着重重阻力,但他无欲则刚,以看破名利的淡然心态来换得内心深处的字字珠玑。如果说,鲁迅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与精神的高度,那么,巴金无疑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分子尊严与良知觉醒的代表。
平心而论,巴金实在是称不上是一个有天赋,有才华的作家。他的小说我不爱读,太过直白,没有让人回味的空间和余地,同时又主题先行。巴金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他在他的文章中多次表示他不是一个文学家。常人都不理解,以为他是在自谦。我想,也只有巴金,敢于摘除外面世界给他戴的顶顶大帽(其实又何尝不是一副副镣铐?),把自己还原成一个本真的存在,去面对生命的清洁。
有人说,巴金最伟大之处在于他敢于否定自己。否定自己,在那些政治动荡的岁月里是见怪不怪的。文革初期,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鲁迅的郭沫若就曾公开表示他要烧掉他的全部著作,来和过去的自己决绝。茅盾受到保护,天天在家作检讨。其余的作家几乎都被打成牛鬼蛇神,能对自己做的,只能是否定再否定,改造再改造了。巴金是幸运的,他坦言他在文革中没挨过一下打。但是,红卫兵的铜头皮带却未能放过他病弱的妻子萧珊。巴金在那黑白颠倒,命比纸薄的人间地狱里终于看清了狞狰,看到了罪恶,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沉沦。他的否定是清醒的,带有着他深深的忏悔以及他对自我的美好期待。
走出文革,许多人忙着控诉而不是反思,又有许多人忙着官复原职。但是,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还是有人愿意拾起久已失落的笔,无惧政治压力,去反思自己,反思我们的民族性。是什么信念支持着晚年巴金?我认为,是他在十年中所遭受的非人种种和他早年的无***主义的思想。无***主义在五四时期作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种思潮传入中国,它有两大思想核心:一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强权主义,二是强调绝对的个性自由。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思想信仰,才使他老骥伏枥,重新确立尊严,用五卷《随想录》完成了他个人生命与灵魂的救赎。
现在有很多人对于巴金的反思不以为然,认为其还不够“前卫”,不够激进。我认为,我们对任何反思的审视都必须要把他还原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环境当中去。中国也有极为少数的知识分子拥有超前的意识,他们敏锐地把握了时代了脉搏,看穿了种种假相,如张中晓,如顾准,如林昭。但是我们毕竟不能苛求每个知识分子都拥有这样的超前意识。巴金刚刚从政治的惊魂里走了出来,不可能把有些东西点破,或是有些东西他自己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过。他选择在敏感的时期去批判,去反思,去总结,本身就极需要勇气。巴金在心中的确还有一些话没有说出口,老天如果不是那么早早地把笔从这个老人的身边夺走,我想,他肯定还能写下更多的文章,来反思与他的理想相背离的妄念和行为,会非常痛心地忏悔他的一切过失和罪恶。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巴金《讲真话的书》亦不逞多让吧!至少,巴金的文章中再也没有大话,假话和空话。我们读他,会让灵魂受到一次洗礼,良知受到一次召唤。在许多文章中,巴金都以《怀念XX》为题,深情地或是忏悔地回忆起过往的温馨时刻和峥嵘岁月。伴随着这些回忆,回忆者的道德理想和文化期待再一次得到了升华,巴金的意义,也在这些文字中得到了永生。
“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1986年,巴金如是写道。在2005年10月17日,巴金停止了呼吸。他的逝世,终于完成了他异常丰富的一部人生大书,同时也象征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最终终结。《讲真话的书》第三版封面上印着:“谨以此书纪念巴金逝世一周年”。我们用这样的一部书来纪念巴金逝世一周年,能让我们在缅怀的同时再一次的向大师致敬。
2007年7月20日
2008年9月29日 再订于明定轩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42:4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8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