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The Sun Also Rises《这不是一本励志书》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41:56
  • 68

O sole Mio是一句念起来非常有韵律感的意大利文,翻译过来就是那首有名的拿波里民歌“我的太阳”。北京的暖冬已经持续了好一阵子了,每天阳光明媚,天也格外蓝,走在外面,让我想起了这首歌的旋律和它最著名的演绎者鲁奇亚诺•帕瓦罗蒂。这个长得颇具喜感的男高音HIGH C之王曾一直是我心目中“灿烂”的代名词,感情世界丰富,家庭美满,喜好美食,身材臃肿但爱好足球,功成名就,朋友遍天下。但是,最近看了很多的乐评文章里都提到了一本英国学者莱布雷希特的《谁杀死了古典音乐》,在这本书当中就提到了帕瓦罗蒂先生成名后处处讲求排场、越来越商业化、坐地索价、予取予求。一个特别点题的例子就是他04年便开始的环球告别演出(还来过北京),一个所谓绝唱,开了整整两年,一共“绝唱”了80多场。这个身材“只比弗特蒙特州稍小一点”的世纪歌王已经俨然变成了一个“验钞机”,而所谓那灿烂亲和力的外表不过是他的假面。该书作者的这些评论是写于2003,其时这位男高音正处于盛名之下,可见作者的批判还是带着些勇气的。

最近还看完了另一本书,书的作者就是我一直有敬畏感的厄内斯特•海明威,一个从profile pic上看来和帕瓦罗蒂差不多的weathered man,都很厚实,棱角分明(除了那一脸的大胡子已经花白而帕瓦罗蒂的招牌式照片还是油黑发亮的之外)。当初从图书馆借出这本The Sun Also Rises本来是讨吉利的,而且觉得自己向来最爱看的当属小说。结果却发现,这本海明威的代表作,完全不能说是一本纯粹的励志书。谁教我忘了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另一个重要的身份标签就是 “迷惘的一代”呢。

对于一个期待着从海明威的著作里看出保尔•柯察金般不屈不挠的我来说,显然是打错了算盘。该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了主人公“我”和一帮从美国来到法国的朋友以及当地结识的朋友一起到西班牙看奔牛节以及斗牛的这么一件事,至多谈及了路上发生的一些争风吃醋。全书看下来毫无戏剧冲突以及起伏跌宕的悬念。有些部分甚至与全文没有任何关联(可以用很”跳tone”这个时髦词儿来形容),可能唯独到了后面的部分自己觉得还有些趣味。众人到了西班牙后,同行的Brett小姐因为“第一眼爱情”喜欢上了那个帅小伙斗牛士而丝毫无所顾忌地抛弃了与她同行的未婚夫,(这段写得蛮有feel)但到结尾处,Brett的自我反省还是让她决定回到自己未婚夫的身边,实现了一个自我救赎。文章的最后一个章节,她主动的找到了“我”(“我”也曾是她的红颜知己来着),让“我”送她到她的未婚夫身边。故事结尾在一个公路路口;Brett坐在车里和这位昔日相好喃喃道:“Jake(文中的‘我’),我们要是能在一起多好。”这时车子一个刹车,Brett和“我”在身体上有一个轻微的碰触。“我”回答道:“是啊。这样想想不已经挺好?”(全文至此结束)

怎么说呢,这个结尾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以前看过的那部Robin Williams的 “心灵捕手”的结尾,汽车继续在道路上行驶,转过了一个弯角又一个弯角,是那种沿海公路,旁边的景色在不断的变换,然后起字幕和片尾音乐。尽管结尾已经走出波谷,看似画出了上扬的曲线,但是还是难掩迷惘和不确定性,而注定绝对不会是一个happy ever after的可期待画面。

后来,看到这本书的书评时,有些作者认为当时来自评论界的好评主要是来自于海明威的写作技巧,这主要集中在语言和对话等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美国文坛也崇尚写“真善美”以及“歌功颂德”主旋律的文风下,海明威能流露出一些伤痕文学的端倪,这本身是这部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样说来,这本书并不是一本讲故事的书。以我的体会也是如此,不会是像哈利波特那样打开就放不下的书。而小说绝大部分的平铺直叙也让我感觉到,生活的大部分也许也像这样,是没内容的。从这点上来说,题目“太阳照样升起”,有一点像是自我解嘲,倒不如用几十年后甲壳虫的一首歌的题目来诠释更加贴切些Let it be. 翻译成赵本山味的东北话就是“爱咋咋地吧”。呵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