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大学是如何练成的?
——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许知远又在兜售他的观点了。近日,电视评论节目《零点锋云》邀请了包括他在内的一批青年意见领袖,畅谈“满意的时代和不满意的年轻人”。
节目中,许知远称这个时代是个“令人乏味的时代,整个社会越来越固化,社会变化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多元价值观在减弱……”
这让我想起了许知远的一本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本写于上个世纪末的随笔集,亦是抱有同样的观点:对正在没落的中国大学抱以惋惜,对标准化时代带来的人文精神萎缩和批判意识衰退表示无奈。
10年前的观点,现在仍在兜售,许知远错了吗?
当然没错,许所批判的现象,在当下的中国大学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在书中,许知远这样批评当今的大学:“90年代的校园是令人失望的。越来越强势、越来越标准化的应试教育让年轻人越来越同质和乏味……我们已经不可能再有那些集体忧伤和歌唱的兴趣,同时,可怜的个人主义却没有机会真正的成长起来,甚至滑向了极度自私的一面……”
10年后,当你重新读起这些文字,是否在想,他说的不正是我们的大学吗?没错,许知远在此书中,做了先知般的判断。这在此书的最后,表达得尤为明显。
他说:“四年之后,在大学宿舍的墙壁上写满了遗憾乃至愤怒的话。一方面,狭窄的专业训练使得毕业生对于社会显现出不适应感,另一方面,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灌输入一种独立的情感,一种判断事物的能力。于是,这些号称天之娇子的大学生就显现出两种可怕的趋向,一方面他们在狭隘的专业知识上有着特别的深度,一方面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是茫然无知的幼稚”——很显然,许已经把大学的堕落,归因于实用主义的攻陷。
在许眼中,“浮躁”和“功利”是这本书呈现的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精神现状,我完全同意。但许知远所给的原因,在我看来却是个“半真半假”的伪问题。他在书中说:“随着‘.COM’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资本的压制,市场诱惑人们不断的适应市场,以获得现实的,物质的利益。”显然,他把“功利”、“浮躁”的原因归结给了“时代”和“市场”。
的确,以最新的国外新左派的观点来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市场的频繁交易的确会让人异化,成为物质的动物。但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对外国学理进行生吞活剥的消化,生硬的套用到我们的现实中?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从伦理学的角度讲,同样的结果并不自证其的原因是相同的。同样,“浮躁”和“功利”的原因,也是各有各的状况,各有各的原因,这才是从历史和现实出发。
那么,当下中国社会“浮躁”和“功利”的原因何在?稍有社会阅历的人都会发现,真正的归因不是“市场无形的手”驱使人们“功利”,而是权力“有形的脚”插足到文化、思想领域。肆意的权力,一方面渗入大学,压制学生思维,管理学生思想。另一方面,又放任所谓的市场元素进入大学,使学术不再纯洁,沾染了金钱的铜臭味。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政治、经济、文化各司其职,各守一方的。任何一方面越界干涉,都会导致社会的畸形,变态。自秦始皇至今,中国就是一个权力不受制约的极权社会,权力操纵着任何现成的武器维护着自己的统治,成了一切极权体制的通则。中国的教育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政治强权干涉到教育领域,才出现了种种乱象。
具体的说,由于当局对异己思想的压制,一方面,因为忌惮权力,民众一遇到严肃的政治问题,往往只能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甚至有大学生以“讨厌政治”为时髦;另一方面,由于娱乐市场的相对宽松,又为趋利避害的民众选择娱乐的、恶搞的狂欢提供了挥霍场。一来二去,假以时日,大学生缺乏想象力,大学越来越庸俗化也成型了。
其实,解释问题不贴地,不现实,可能是“读洋书的一代人”最大的问题。作为“读洋书的一代”,许知远素来以翻译《纽约客》闻名。而引用外国学理,判断中国的事实,可能也成了他的路径依赖。
中国摇滚乐人崔健说:“因为权力的压制,我们变得自我控吓。自我控吓带来自我***,自我***之后还要自我欺骗,把一切都说圆了。”同样,中国知识分子也有这样的劣根性,他们往往喜欢说些“时髦又安全”的原因,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窘景,就是不能戳穿“专制皇权社会”这层窗户纸。许知远为“浮躁”、“功利”给出这样的答案,就是一个例子。
虽然,对于中国大学“浮躁和功利”的原因,许知远给出的答案我无法苟同,甚至是强烈反对。但对于刚刚上大学的学弟学妹来说,仅做了解现状而用,这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还是很值得力荐的。不过,看完书后的具体追因,还需要你们从现实中去找。到时候你们也许会明白,中国人精神萎缩的原因,不是“时代的必然”,而是另有原因——是无孔不入的权力干预人们的思维,压缩人们思想的弹性,才是我们走向深邃的反面——浮躁、功利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41:4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8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