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魍魉之匣(上)《人心的彼岸》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41:12
  • 84

从看完《姑获鸟之夏》到《魍魉之盒》,中间大约隔了两年。没想到京极的作品真在大陆出版了,更没想到版本装帧如此精美,再合适不过了。鼓掌致敬!

虽然出版也好引进也好,都是归在推理这一类里。确实在推理小说的FANS圈中也有很理想的传播,但是个人觉得京极其实想说的还是民俗,只是借推理小说这个壳把自己的理论组装起来。我不是推理小说迷,所以也不知道这类的读者在阅读时看重的是怎样的东西。是合理行为串起的无稽表象,还是导出事实真相中的周密逻辑,亦或者只是紧张诡异的情节气氛引起的***。这些在京极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不过从表象中推断出合理解释这一条,用阅读一般推理小说的办法却无法办到。同是密室失踪,《姑获鸟之夏》中利用的是精神学上的错觉,就摆在眼前的东西,当事人却视而不见,造成了“失踪”;到了《魍魉之盒》,则变成了类似魔术的行为,只是这种佛兰肯斯坦式的机关是任何魔术师都无法实行的。这样超越了侦探小说的背景设定,因而用任何逻辑推理都行不通,对于那些从预先猜出结论而获得乐趣的读者恐怕要落空了。也许这也是京极作品被一些本格推理小说读者所排斥的原因,却也吸引了更多原本不读此类小说的读者,比如只是纯粹对妖怪感兴趣的在下^_^

妖怪学说

京极的书中充满各式各样的长篇大论,这些看似偏离推理的论调其实是与情节发展相扣紧密。即使不考虑情节,这些怪奇理论本身也是相当有趣的。比如妖怪学说。在国人视为乱力怪神的妖怪之说,在日本却登堂入室,成为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开启战后妖怪复兴运动的重要人物水木茂对京极影响极大。他对怪奇现象的解释与水木先生的妖怪说基本一致,既不是井上圆了那种以科学破除迷信角度出发的解读,也不是一般唯神秘论者的论调。他认为,将未知的事物强行框入已知的知识体系是种愚昧的作法。比如他驳一些学者认为妖怪原型是人类对自然现象与死亡的恐惧之说,认为这只是一种必要非充分条件,就像喝味曾汤时想知道里面加了什么料找到了萝卜,就简单地将味曾汤等同于萝卜一样。进而又用一个浅显的例子说明:

“例如有种叫‘给水怪’的妖怪,这是一种对人呼唤‘给你、给你’,如果响应就会突然爆发洪水——的妖怪现象。若依照刚刚学者专家们的观点看来,这种现象就成了普通的洪水而已。……但这样洪水和妖怪的现象间就失去了差异性,也可以说所有的洪水都成了妖怪……但是洪水爆发就只是洪水爆发,再怎么可怕也不会变成妖怪。只有在经过一问一答的咒术性仪式作为媒介后,方始成为妖怪。自然现象的发生原本是理所当然,而将之置换成非理所当然的行事,这种动态性的变换过程才是妖怪的真相。”

喜欢这样的解释。

顺便一提,日文中的妖怪与中文有微妙的差异,我们理解的纯粹以具现化个体出现的妖怪,在日语中更准确的叫法是“化け物”,而另外一种只是形容怪异现象的“あやかし”。只是到了现代人们已经不去分那么清楚了,都统称为“妖怪”一词,与中文的定义也很接近,所以也不做区分了。

魍魉

好了,绕了半天理论,终于轮到“魍魉”登场了。通读完全书,很容易发现京极玩了个小小的把戏。在前面一直很含糊地提到魍魉是一种面目不清的动物,说木石之怪也好,山泽之灵也好,然后用鸟山石燕的画(就是书签的那张……)给读者一种与食尸鬼类似的形象进行定型,似乎可以成为进行中的分尸案的某种线索。这其实是一种误导,后来用到“火车”这种与葬礼和死者相关的妖怪也是进一步误导。直到故事的最后,真相大白时,他才给出魍魉的个人标准答案:

“魍魉啊,本来就是在泽川之地模仿人的声音来迷惑人的妖怪,有外形却无内在,什么事也不做,是人类本身变得迷惘。”

它真正的意义,是人心中的界线。跨越正常与异常,合法与犯罪,此方与彼方的界线。只是决定这界线的其实是外在的社会,而不是人类本身。从这个角度上,京极强烈抨击那种主张犯罪天生,将犯罪者视为生理或心理异常者的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犯罪者,当所有条件都俱备,再加上过路魔那么一点点的冲动。反之,如果不遭遇这些条件,或者在那一刻克制住了那么一点点诱惑,那么假设就不会成立。木场克制住了那一点点,所以没有陷进去,而克制不住的久保则成了罪犯。单纯从久保的行为而言人们很容易把他看成因为心理原因造成的先天犯罪者,但是如果没有遇到相应的条件,也许他只会作为一个新晋的幻想小说家顺利发展,获得地位、名气。这并不是某种辩解,也没有同情的成分,甚至宽容与理解也没有意义,只是阐述事实而已。如果硬要说理解这事实有什么意义,那只能说让人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而已。

箱子

题名中还有一个“匣”,故事中也不断出现各种箱子的形象,具体的和抽象的。匣中的少女,箱形的巨大建筑,作为神体被膜拜的箱盒,掩饰自己真实情感的社会身份,能带来安全感的空间,密闭与扭曲的存在,心灵的屏障,理智与冲动的开关,精神与肉体的联系……

如果一一来说可以掰出很长一段,只说最让我介意的一种吧。有些意外,京极似乎是主张精神与肉体不可分,至少在小说中他是用这样的观点来反驳美马坂匪夷所思的构想。不过这个质问也是在攻壳中也反复被提到的。(书末卧斧的解说同样也提到这一点)。自幼因事故而全身义体化的素子,不断质疑自己到底还是不是人类。最后她终于放弃了物理性的身体存在,进入网络成为了“神”。这种等同于物理死亡的方式,在另一种意义上却可以被认为是永生。攻壳在日本影响极大,京极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也许可以看成是一种反驳吧。

至于说部分与整体不可分割,对主观客观世界的认识,要扯到哲学的命题上,那就不是小说能讨论完的东西。留待有OTAKU精神的FANS钻研吧。躲~

真相

如果真相不能给人带来任何幸福,只会带来不幸,那这种真相还是否有揭露的意义?

就像大多数的推理作家一样,京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用了相对符号化的方式,所以情感的戏剧性冲突也往往以极端化形式呈现。这与渗透在各段情节中一套套晦涩的理论正好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跳过论证环节直接看情节发展,也是一种读法,当然这样就少了很多乐趣。

能洞悉全局的侦探京极堂一开始就说有些东西还是不知道的好。即使对论证过程全然没兴趣的我,也很想知道怎样的真相会让人不幸。

结果却是真的出人意料,震到了。这一点也许是侦探小说的共通性吧,严密的逻辑理论下的感情,反而显得珍贵。

看起来一脸奸相的律师,原来也只是软心肠的好人,只是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对方。

粗线条的刑警,也有想要守护心爱女性的细腻一面,却要面对她黑暗的过去与更黑暗现实。

原本只是不起眼配角的老好人,反而是最能积极地适应环境找到幸福,也许也是最异常的一个。

找不到适应方法的人们,只能在无间地狱门前徘徊,投向黑暗的另一边。

这也许不是京极擅长的,他更喜欢将理论与故事情节的结合,但是最后留在人心的震撼却是源自简单的东西,人类的感情。

其他

相对于第一部《姑获鸟之夏》,京极叙事的手法稍有进步,总算没一开始就把他的长篇大论抛出来,虽然挨到半中,侦探主角一出场还是洋洋洒洒讲述了一堆宗教家、算命师、灵媒和超能力者区别的理论,搞不好这才是他真正想说的。这样看来扉题“献给欲早日成就“科学的再婚”之大众——”似乎也别有深意。京极也只是用推理这个匣子装起他自成一家的理论体系,借以传达给大众吧。怎么看最后的目的还是这个……

京极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当事人的行为往往会对事件的发展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这与一般小说中侦探只是作为旁观者破解已完成的案件有着微妙的不同。这在其出道作《姑获鸟之夏》最开始那段冗长的量子理论就已经阐明了:“当观测行为发生时,也会影响被观测之物。”即薛定谔猫类似的说法。这种理论同样也延续到《魍魉之盒》。

如果木场不是在阳子拿着恐吓信时候进门,密室失踪的案件就没有必要进行。匣中少女不会出现在久保面前,之后一系列惨案就不会发生。当然木场的行为只是整个多米诺列中的一个。第一张牌是那个,谁也说不清。整体看来是一个事件,从动机、条件、执行者来看却是四个,或者说五个独立的案件。似乎没有什么是必然的,正是一系列巧合组成了案件全部,而不是什么周密的计划,这也太叫人大跌眼镜了。只是巧合之中自有合理性与逻辑性存在,所以说到底还是推理小说。

《魍魉之盒》的新番动画,已经有字幕组在做了,想来也只能在深夜档放。漫画版也由志水アキ出了。至于真人版……还是免了吧。

再次赞一下简体版的装帧设计,真是花了一番心血,光是冲着这个版本设计收藏也是不亏的,私以为比日版的还要好。从封面、用纸到内文版式都挑不出什么毛病,书签也很精致。将作品以最合适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就这点而言,真是没有话说了。一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