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启迪读《启迪-本雅明文选》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39:27
  • 69

汉娜-阿伦特编,当时她在美国默默无闻,通过引介本雅明和著述逐渐获得了声望。而本雅明,似乎在她心目中是与尼采和海德格尔可以交手的人物。尽管本雅明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逃兵,一个集市中的流浪艺术家。

似乎本雅明热度很高,这本08年出的书已经有了电子版。张旭东的前言倒是用了一定的功夫。尤其是其语言能力,使得其所提出的理论术语更有说服力。但我的直觉是,这种文弱的语言并不值得留恋,这种观察几乎总是一种弊病。

p10 保罗-克利的《新天使》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ul_Klee

p15 突破异化的反英雄的寻觅。“寓言式批评”。

p21 坐而受益者已亡故,所以不可出售。

p23 他最大的雄心是写一部完全由引语组成的著作。

p24 批评关心的是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评论则注重题材,两者的关系由文学的基本规律决定。根据这规律,作品的真理内容愈是不露痕迹,愈是和题材相融无间,就愈是意味深长。因而如果正是那些真理内容深深沉浸于题材之中的作品能长久流传,那么在作品早已过了鼎盛之时去观赏的人会发现,随着作品从世间消逝,作品的实在就更加触目。这意味着题材和内容,虽在作品早期相融无间,在后世却分离开来。题材变得更清晰而真理内容则保留它最初的隐蔽。因此,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诠释触目和诡奇的因素,即题材,成了任何一位后来的批评家的事先准备,我们可以把他比作一个面对羊皮文稿的古文字学家,陈迹微茫的文本上覆盖着的更为明晰的书写线条指涉着文本。正如古文字家得先披阅手稿,批评家也必须以评论文本为开端。从这一活动中立即产生了一个价值无量的评判标准,只有此时批评家才提出一切批评的基本问题,这就是:作品中闪烁的真理内容是否源于题材,抑或题材的存活是否依赖真理内容。因为随着两者的分离,它们决定着作品的不朽。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作品的历史为其批评做了准备,这就是之所以历史距离会增加作品的力度。如果,打个比方,我们把不断生长的作品视为一个火葬柴堆,那它的评论者就可比作一个化学家,而它的批评家则可比作炼金术士。前者仅有木柴和灰烬作为分析的对象,后者则关注火焰本身的奥妙活着的奥秘。因此,批评家探究这种真理:它生动的火焰在过去的干柴和逝去生活的灰烬上持续地燃烧。

p31 本雅明对于小的钟爱,以及对于具象的钟爱。(越是细小的东西,便包括了最为本质最为基础的特性,而且能让观察者的目光变成一种长久的凝视)

p32 本雅明从克利那里找到了游荡者的变形,而当今的艺术天使又在哪里呢?

p38 笼罩着本雅明的,荷马讲述的那种阴沉的命运。。。。毕竟,他生时已死,是真正的幸存者。--卡夫卡《日记》

p40 城市的性格。直至今日,巴黎仍是大都市中唯一可以不费力地步行穿过的城市。(北京呢?尽管它之上堆积了如此之多的愚蠢)

p50 卡夫卡,方言和姿态的生动活泼。

p60 卡夫卡真正的天才在于他进行了一项全新的尝试:他放弃了真理,以图保持可传承性。他的做法是在传统寓言中进行决定性改变,或借传统风格创造新的寓言。然而这些故事新编“并不匍匐于教养的脚下”,如犹太法典中的故事,而是“猝然向教义举起巨爪”。(这也是卡夫卡超出里尔克的地方)

p64 本雅明的笔记本,一群世界的捕手。。。本雅明没有意识到,他其实与海德格尔在这点上有更多的相似,而与他的马克思主义朋友们的辩证微妙则相去甚远。

p67 本雅明的哲学兴趣一开始就着重于语言哲学,其援引式的命名对他最终成为无须传统协助、唯一可能和适当地对待过去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原因。大凡其过去已变得疑问重重的时代,如我们的时代,都势必得遭遇语言的困境。因为语言中不可磨灭地蕴含着过去,挫败一切要彻底排除过去的企图。希腊次“城邦”(polis)将继续蛰伏于我们政治存在的根基,只要我们还用“政治”(politics)这个词。这是语义学家们无法理解的。他们蛮在理地指斥语言为过去藏匿踪迹的堡垒,即他们所称的语言的混乱。他们完全正确。所有问题归根到底是语言问题,语义家只是没意识到他们所说的内在涵意。(阿伦特总是将海德格尔置入对话)

p68 如果诗不存在,这一切都是真确的。那哲理上弥补语言匮乏的诗,是对语言更优越的补充。

阿伦特在引言结尾呼唤离开复制,将永恒带回生者的世界中。

《打开我的藏书》

p72 关于能指的系谱。用于洞察的收藏。。。。收藏夹即物相世界的相面师--如何成为命运的阐释者。

《译作者的任务》

p87 意象,不过得求诸本雅明原文。

p92 需要将别的语言引入到本国语言中,不用过于尊重本国语言的惯用法。

p94 《圣经》不同文字的逐行对照本是所有译作的原型和理想。

《讲故事的人》

p99 小说诞生于离群索居的个人。

p100 消息对于小说的胜利,已经越来越展现出来。但消息也在编织和生产故事。

p102 希罗多德的埃及国王。并不提供诠释,他的报道极平实干涩。

p111 死亡对于小说的意义。

p112 一切讲故事大师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能自由地在自身经验的层次中上下移动,犹如在阶梯上起落升降。一条云梯往下延伸直至地球脏腹,往上直冲云霄--这就是集体经验的意象。对此,个人经验中甚至最深重的震惊,死亡,也不能构成障碍或阻挠。

p112 童话在小丑的形象中它显示了人怎样在神话前“装傻”。(而这对于精神分析是很重要的)

其实这篇文章颇有神秘气息。

《弗兰茨-卡夫卡》

p144 驼背小人。既是德意志民族性的基础,又是犹太民族性的基础。

《论卡夫卡》

《什么是史诗剧》

p158 布莱希特笔下,伽利略对于科学和教育学的征服。

神秘剧

p160 布莱希特以其史诗性戏剧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为代表的狭义的戏剧性戏剧分庭抗礼。因此,可以说,布莱希特创立了相应的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理论,就像Riemann创立了非欧几里德几何学一样。

p161 布莱希特认为,史诗剧的任务不在于展开很多故事请假,达到共鸣,而是表现状况。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一篇伟大的论文

p167 波德莱尔预见到,对今天的读者而言,抒情诗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了。。。意愿的力量和集中精力的本领不是他们的特长;他们偏爱的是感官快乐;他们总摆脱不了那种扼杀兴趣和接受力的忧郁。

p168 人转向哲学寻求答案。。。“生命哲学”的标题之下。伯格森的《物质与记忆》。

p170 普鲁斯特对于伯格森的不同意见。意愿记忆与非意愿记忆。

p173 对于保护层和震惊的研究--这是极其重要的。

p180 马克思认识到,把那种不成形的大众锻造为钢铁般的无产阶级是他的任务;而当时的审美社会也正在向这一大众频送秋波。

《普鲁斯特的形象》

p215 诚如常言所说,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建立或瓦解了某种问题,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特例。

p224 普鲁斯特“挑夫客栈里的波斯诗人”。。。。普鲁斯特发现变态的关系比常态的关系更能刺透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

p226 非意愿记忆的作品。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p246 对于摄影机和观众、演员的简短分析。实际上,摄影机切断了观众与演员的交流关系,关系被物化了。电影作为一种实验手段,很快就被纳入生产体系之中,成为最有效的物化人的意识的工具之一。

p251 在脚注里本雅明提到了消费带来的膨胀,而真正的天才人物分散了,又聚集了。

p253 外科医生作为巫师对于患者的穿透--无疑这激发了拉康。

p263 Marinetti的战争美学。战争的毁灭性进一步证明,社会还没有成熟到能够把技术像自己的器官一样同自己结合为一体,而技术也尚未充分发展到能与社会的基本力量步调一致。。。。Fiat ars-pereat mundus",法西斯主义说道,而正如马利奈蒂所承认,他们期待战争给人提供感官知觉的艺术满足,而这种感官知觉早已被技术改变。这毫无疑问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极致。人类在荷马史诗时代曾经是奥林匹斯众神注视的对象。而如今则是自己的对象了。人类自我异化已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它能把自身的毁灭当作放在首位的审美***来体验。这便是法西斯求助于美学的政治形势。共产主义会用政治化的艺术来做出回答。

《历史哲学论纲》

p265 驼背侏儒的寓言。

当下在于微小和分分秒秒之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