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好满足《与“享乐跑步机”说再见》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39:13
  • 75

罗豫/文

人究竟想要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看来,较为全面、完备的理论当属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研究方法(访谈、统计)等更偏向社会心理学领域。但对于美国艾默里大学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副教授、医学博士格雷戈里·伯恩斯(Gregory Berns)来说,语词的描述还不足以揭示问题的实质,单纯的生化叙述又忽略了人的主观体验。在《好满足》一书中,他试图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从研究所里的数学模型到SM场所的亲眼所见,从他者的叙述到自己的经历,伯恩斯追踪了美好体验的生化和神经机制,为读者编织了一条关于快乐、幸福、满足的探索之旅。

在伯恩斯看来,所有的需要最终都归结于生理需要。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大脑的纹状体部位,探讨的化学递质主要是多巴胺和皮质醇等与欣悦感受有关的物质。从性、美食、音乐这类具有“普适性”的***来源,到SM、马拉松比赛这些只受少部分人青睐的活动,人类所追求的丰富多彩的愉悦体验,都与神经递质的作用和局部脑区的兴奋相对应。然而心理学对快乐的研究结果与人类文化中一个古老的常识不谋而合:人是欲壑难填的动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布里克曼把这叫做“享乐跑步机”:“就在我们全神贯注于对某种特定成就的满足感之际,这份满足已经逐渐淡去,最后终将被另一种冷漠与另一个层次的努力所取代。”伯恩斯进一步阐释道:“跑步机的一再循环致使我们寻求更高层次的报偿,以便维持相同程度的主观快乐感受。”

其实,如今即便有人知道“快乐”正如其字面所示,是“很快失去”的“乐”,它的魅惑性似乎也不会因此而削减。看看大多数商业广告强调的概念就知道,“快乐”作为一种情绪拜物教,在当代社会信徒甚众。问题在于,单调的食物会让人厌倦,一成不变的工作会让人乏味,夫妻之间的“七年之痒”更成为电视剧热衷的主题。这些快乐的“半衰期”问题,是当代人在“享乐跑步机”上疲于奔命的根源所在。“的确,快乐的感觉很好,但短暂快乐之后恢复了常态,相较之下常常令人感到空虚——嘶喊着希望有更多更多快乐来填满的空虚。”伯恩斯探索之旅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寻找那种可以摆脱跑步机、能够产生持久愉悦效果的状态——满足。这既出于学者的好奇心,也出于一种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望。

伯恩斯最后找到的答案归结为两点:行动和创造新奇。“满足与快乐或幸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涵盖了行动层面。快乐可能在偶然间获得……满足却只有在有意识地决定做某事之后才可能产生。这其中差别可大了,因为只有你自己的行为才能让你负起责任、获得荣耀。”

新奇感释放的多巴胺会给大脑带来愉悦,但这并不意味着夫妻之间的“七年之痒”得靠更换***来解决。伯恩斯在本书最后一部分中,用相当的篇幅探讨了两性战争中各种策略和现象的生理和进化机制,包括隐性排卵、信息素、配偶选择、性高潮等问题。在婚恋博弈中摸不着头脑的人可以在这部分找到不少有趣的科普知识。接下来伯恩斯便讲述了自己如何同结婚十五年的妻子一起解决了相互厌倦的问题。他的诀窍不是“追求新奇”,而是“创造新奇”:“一切新奇都比不上两个真正地、深切地信任对方的人之间所产生的新奇感。……我们协议在彼此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创造新奇,结果证明这份新奇远比我至今所经历的一切更令人满足、无穷无尽。”

中国也曾经历过一个及其匮乏新奇,甚至拒绝新奇、反对新奇的时代。王小波在杂文中经常引用罗素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他认为最值得同情的,是那种“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的人。这不仅缺食物缺文化还缺多巴胺的一代,如今已经进入“空巢期”。他们物质上依旧拼命囤积,生活上缺乏爱好和追求,人生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和下下一代身上。这在中国,似乎还没有严重到可以跻身“社会问题”之列,但他们与自己那些正欣欣然踏上享乐跑步机的儿女们,多少勾勒出了一条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代沟”。如果有前车之鉴是种幸运,那么最幸运的恐怕还是下一代人:他们既有多巴胺缺乏症的祖辈,又有多巴胺成瘾症的父辈。

从“追”新到“创”新,从“快乐”到“满足”,伯恩斯的探讨,或许的确能像他所说的那样,有助于人们走下享乐跑步机。但就结尾看来,这似乎是以踏上一台“创新跑步机”为代价的。在最后部分拿自己的性生活来现身说法,带给读者一个心灵鸡汤式的结局,这时的伯恩斯已没有开头那种滔滔不绝谈论脑科学和心理学各种研究的自然科学家式的自信。这或许不仅因为伯恩斯已经将问题深入到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仿佛也暗示着,他对自己弱于思辨、缺乏宏观视野的特点未必没有察觉。在这一特点的影响下,该书缺少一以贯之的思路,写法几乎是游记式的,点缀着不少并不怎么幽默的“幽默”。他既不算学术作品,也不是科普读物,倒更像是Discovery探索节目的文字版。跑步机问题,既不是伯恩斯开的头,也没有在他手里得到最终解决,读完该书,忍不住期待“续集”的上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