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看《约》一书到结束,整整用了一个月时间。一个月,30天;一本书,120万字。在这一个月里,我每分每秒都在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感受到这个“强者”的“力”。在这一个月里,我感受到世界是如此生机勃勃,以前脑中的种种阴霾一扫而空。我想起了《约》中引用的一句话:“当你看到克里斯朵夫面容之日,便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这句话一般人应该是不太能理解的,因为这是傅雷翻译的。这里插一段,我看的版本不是备受推崇的傅雷译的版本,而是韩沪麟翻译的版本。傅雷先生翻译固然精彩,尤其是诗句的翻译,近乎古文,古色古香,让人身临其境。另外傅雷的艺术修养极高,对书中众多艺术作品很了解,所以他作的注释很详细,便于不了解这方面,尤其是音乐的读者容易接受。但是傅雷翻译的版本也有缺憾——这也不能怪他,傅雷的用词很精到,但是很多用词对于现代人来说太冷僻,还有对人名的翻译方法也和今人有些不同,让年轻人看起来有些吃力。恰恰相反,韩沪麟的翻译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而且在用词上也很优秀,我拿了几段与傅雷的比较,发现我更喜欢韩沪麟的翻译,更加优美,也利于我学习其表述方法。我倒是建议大家一开始先去看看韩沪麟的版本,有兴趣再看看傅雷翻译的。以上是题外话,回到那句话上来。“当你看到克里斯朵夫面容之日,便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这句用现代文翻译就是“当你看到克里斯朵夫面容之日,你在这一天必定不会死于非命。”这是刻在圣•克里斯朵夫雕像下的铭文,在巴黎圣母院就有。这句话多次出现在书上——我指的是法文原版上,肯定有其象征意义,具体是什么意思,还是需要自己慢慢体悟……我觉得这里的“死于非命”指的是精神死亡,克里斯朵夫是一个强者,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尤其是晚年,他已经到了超然的状态了,更可贵的是立足于社会的,脚踏实地的超然,只要你心中有他,就不会对生命失去信心,不会对生命失去好感,你永远不会“死”。
我在看克里斯朵夫一生的时候,一直在寻找我与他相通之处,我发现我有的疑惑他也有,这是我孜孜不倦阅读下去的最大动力,我希望从他的一生中知道我的未来。我边看边记,我抄了不少书中的句子,段落,细细品读,和克里斯朵夫一同成长。我常常会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就是克里斯朵夫——相信每个读者或多或少会有这种念头,但我后来我发现我不是克里斯朵夫,我和书中的另一个人物简直一模一样,他是谁?我待会再说……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这是我读这本书的一大体会。我先说说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给我启发最大的几个方面。
看人:
我这人思想长期僵化,对于新事物基本没有什么好奇可言,从初三开始对流行音乐一律充耳不闻,从高一开始对一切网络游戏和大多数游戏、游戏机嗤之以鼻,大多数的新鲜事物我基本不知道,应该是不屑知道。自然而然地,对于那些喜欢新事物的人我总是没有太多好感,对于那些追逐高档物质的人我也没什么兴趣,对犯些小错误(但我认为是大错)的人我也非常头疼,我自己都知道自己有些苛刻,但是我倔强地坚信自己是出于正义的,他们不能这样做。这点和克里斯朵夫一模一样,但是现在我不同了,就和克里斯朵夫晚年一样,他在信上这样说:“使我不快的事这儿并不是不多。我又遇到了当年节场上的熟人,曾经激起我多少义愤的人。他们并没有改变。可是我,我改变了,不敢再对他们严厉了。赶到我忍不住要对这种人不留余地的批判一顿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你没有这权利。你自以为是强者,可是做的事比这些人更要不得。——同时我也弄明白了,世界上原来没有一件东西没用的,便是最***的人在悲剧中间也有他们的角色。腐败的享乐主义者,不可向迩的无道德主义者,完成了他们那种白蚁式的任务;摇摇欲坠的屋子,先得拆了才好重造。犹太人也尽了他们神圣的使命,这使命是在一切别的民族中成为一个异族,从世界的这一头到那一头织成一个人类大同的网。他们把各民族中间的知识壁垒推倒,为通灵的理性开辟出一个自由的天地。最下流的腐蚀分子,冷嘲热讽的破坏分子,便是在毁灭我们对于过去的信仰,杀害我们亲爱的死者的时候,无形中也是为了神圣的事业工作,这了新生而工作。国际的银行家固然造成多多少少的祸害来满足他们凶残的欲望,骨子里也是不由自主的和那些要打倒他们的革命家站在一条线上,为未来的世界大同努力,而且他们的贡献比幼稚的和平主义者更实际。”我现在看人也轻松多了。昨天,一位漂亮的女孩子来到我的一个个人主页,说:“来踩踩……”如果是过去,我一定会既感谢又感慨:“踩”是QQ空间的说法,这里又不是QQ空间,而且QQ空间已经被腐化了,它的弊端太多了,比如……而昨天我一点也没有这种让人泄气的悲观念头了,我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新世界,即使腐化,那也是只是重建前的废墟而已,谁有知道这些“腐化”的东西会不会给我们带来新的灵感呢?我想,看到的人不一样了,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了——嘿,这就是我回复那女孩时自言自语的话嘛!
博爱:
世界不同了,我更爱这一切了。“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注视这是世界,并且爱她。”克里斯朵夫在晚年终于达到了一种乐观的博爱境界。请注意,这是一种“乐观”的博爱主义,是和书中那个和我一模一样的人的博爱不同的。我特别要说的是,克里斯朵夫的博爱可不是泛泛的博爱,他对敌人也有爱,因为他知道那些敌人最终会和所有人一样死(至少对他们没有恨),但是他一定要打败他们,否则他的博爱就是一种无所作为,毫无原则的懦夫行为了。另外还有一点,我觉得博爱的人必定有偏爱,克里斯朵夫如果没有偏爱,他就没有那么源源不断的力量释放给所有人了,他对他母亲的爱,对他舅舅的爱,对老舒尔茨的爱,对奥利维埃的爱,对萨比纳的爱,对格拉齐阿的爱……这些爱给了他巨大的力量,没有偏爱,哪来的博爱?
奥利维埃:
这就是和我一模一样的人,傅雷的翻译好像是奥利维。这个人是克里斯朵夫的挚友,他是一个身体虚弱,思想深邃的人,拥有着理想主义思想,却没有克里斯朵夫那样力量的人。其实这么几个字怎么说得清这样一个内容丰富的人呢?他表达的思想简直就是在替我一吐心声,当我看到他时,就是看到了我,后来他与克里斯朵夫交流思想时,我感到身历其境;当克里斯朵夫着急地责备他的善良的,但令人泄气的悲观主义博爱时,我都忍不住无奈地笑了……我和奥利维埃一样,从这位朋友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别以为奥利维埃软弱无力,其实克里斯朵夫从他这里获得了更多东西呢!
爱情:
也该讲讲爱情了,如果一个人没有博爱的思想是能够让人理解的话,那么一个人没有爱情那就不太多见了。克里斯朵夫怎么会没有呢?他在年轻时期有着三次爱情,一次由于女方母亲的反对宣告破产(这是和贝多芬的经历一样的);第二次他爱的人早早地离开人世,两人虽心意互通却一直未有表白,这次令克里斯朵夫伤心欲绝;第三次是和一个偶然相遇的女子相爱,可是这个女人水性杨花,与克里斯朵夫的弟弟私通,克里斯朵夫发现后几乎崩溃,三次痛苦的爱情经历让他万念俱灰,差点堕落,万劫不复……最终他摆脱了爱情的困扰,一心投入工作中。多年之后他有些调侃地说道:“幸福的爱情瓦解人的意志,失败的爱情让人痛苦。既然如此,还要爱情干什么呢?”看到这里,如果没看过书的你只怕要认为克里斯朵夫最终放弃爱情了,甚至如果你有刻骨铭心的失恋经历的话也许也要深思他的那句话了。的确,克里斯朵夫一生未婚,但是他毕竟没有失去人类最强大的力量——爱,否则他怎会是一个强者的呢?其实,在克里斯朵夫说那句话时,他立马听到爱神无不生气的话:“哼,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那么爱情对他有什么恩惠呢?历经沧桑(这四个字饱含多少苦难,只有看了才知道啊!),克里斯朵夫终于成为名满天下,依旧孑然一身的他偶遇了曾经帮助他的格拉齐阿,这个女子曾经深爱克里斯朵夫,但是后者没有接受她。格拉齐阿后来嫁给一位伯爵,两人幸福恩爱。格拉齐阿也通过伯爵去帮助过处于最困难时期的克里斯朵夫。多年后,伯爵去世,留下格拉齐阿和她的一双儿女。格拉齐阿与克里斯朵夫意外相遇,老友重逢,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两个人心心相印,互相毫无保留的交流着,爱情重新在两人之间燃起,可是由于她的儿子的反对,两人不能在暮年在一起生活,但是两人依旧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这份爱情给克里斯朵夫带来了什么?是什么让克里斯朵夫与格拉齐阿最后阴阳两隔后依旧让他受用无穷呢?“克利斯朵夫给乔治的那种令人安定的影响,是从格拉齐阿的爱情中汲取来的。由于这股爱情,他才感到自己和一切年轻的东西密切相连,才对于生命的一切新的形式永远抱着同情。不管使大地昭苏的是什么力量,他总是跟这力量在一起,哪怕在和他对立的时候。”瞧,我亲爱的朋友,这就是爱情带来的力量,这股力量让你的生命充满活力,让你失恋了也不失对爱的渴望,让你在“被痛苦的泪水洗净后”依旧能感受到“天地间荡漾着的笑意”……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37:5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