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万历十五年《唯物史观的胜利》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37:29
  • 89

《明朝那些事儿》看多了,便对这个很奇怪诡异的朝代感了兴趣,毕竟当年明月只是在诉说历史,虽然带了搞笑戏谑的成分,所以开始搜罗一些评论历史的作品来看,一希求寻找一些对自己来说有用的东西。

所以当拿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后,自我感觉很是良好,从豆瓣的评价人数和等级就可以看出,只是当我那个我小弟们看后,被他们鄙视了:“张哥,这本书写的真不错,我小学看完后对我影响很大。”“张哥,我大学看着本书时读书笔记是最多的。”“老张,当你啊我看这本书时感觉把它列为中学生读本实在是很明智的选择。”……原来自己孤陋寡闻以至如此,也罢也罢,活到老学到老,认为这本书好,现在读来也不会差。

应该说这本书是黄仁宇老先生的一篇论文,结论就是:“万历丁亥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其实万历十五年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大事,只是死了几个人,出了一点事。在我们神宗在位的这四十多年中,这一年实在平平常常。从这平常的一年之中,能看出历史的联系和验证自己的历史史观,黄老不是普通人。

从几个人的角度引申开去,论述出一个朝代甚至是中国的封建王朝的兴衰,这就不仅仅是在写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人了,只是在借这几个人的历程和想法,评论这个朝代和整个封建制度。

书从开头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洪武皇帝朱元璋是个要饭的小农民,当了皇帝也带有极大的小农意识(看来唯物史观对我影响实在太大),纵使洪武皇帝再能打能拼能干活,纵然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工作狂学习狂和杀人狂,他也只能代表农民那个阶级能想象的最高水平。他的理想从坏了说就是想保自己的家族朝代千秋万世,但从好了说,就是想保证全国都按照自己规定的一套“理想”的制度平稳的运行下去。黄老先生是研究古代税收制度的,所以当他看到明朝那如涓涓细流一般的税收通道和税收体系就是不能汇成汪洋大海,进行统一的分配和调配之后,对这个最后一个汉族封建政权失望的想法可想而知。再套用唯物史观的说法,朱重八同志根本就没有考虑得事物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是在不断提高的,社会财富是在迅速增加的,所有的制度和法令都是不可能完美的,是需要不断顺应时代进行修改的。只是我们伟大的海瑞同志,在明朝都开国200多年之后,依然没有明白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是好笑——当年读唯物史观指导下编写的各类课本,海瑞都是“青天”级的人物,现在想想,编写这些课本的人,唯物史观都没有参透。

其实这不怪海瑞,当时大部分的人都没有看透,真正看透的人早就成大学士了,其实看透的人只有一个,就是那个首辅张居正。只是他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过于激进的推动改革,过于小看了封建落后势力的能力,所以得了好死之后仅1年就再也不得好死。这算是智者的悲哀吗?只怪他生前太狂,要知道,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从此中可以看出明朝的治国特点:文官治国、伦理治国。作为宪法的《大明律》写得洋洋洒洒,不如《论语》、《春秋》和朱熹的批注来得有用,科举制度已经开始显现出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地方了:选派官员,是要靠操行能力,不是靠业务能力。所以明朝的官员个个会耍嘴皮子,骂人都不带脏字儿的,不过能力也只限于写些文章骂骂人而已。于是成就了御史地位最高的一个朝代,御史管写管评价,在这么一个伦理观念高于价值观念的朝代,留下一个好名声比什么都重要。于是出现一些为博一个名流后世,把自己的官位,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全家老小今后的生活和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视若粪土,对权威开骂只求一死的官员,委实不会奇怪。张居正的话“博名也。”这些官员确实对社会无用,难怪张首辅对御史的态度一贯不好,也难怪御史对张居正的评价一贯不高。

伦理治国,不会有发展,这点黄老先生看得很明白,光靠儒家的学说也不可能治国,想想孔子2000多年前,怎么会明白今后的发展?怎么能适应明朝的进程呢?所以明朝选定了朱熹的注解当作治国之本,这也算是一种科学发展?只是把伦理道德摆到如此高的地方,看来的确全国都被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给洗脑了。满清入关时,对大量的官员宁愿自杀也不投降的想法大为不解,也为南方那些宁断头不剃头的市民所恼怒,处理的办法只有一个字:杀!那时候南明人才感到一点:有时候光靠伦理说教是不够的,光靠文官是守不住国家的。

光靠文官不能治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国防上,这是一项非常考验业务水平的工作,文官耍嘴皮子不会把内忧外患骂走,到可以把打不赢仗的武官骂下台,甚至骂死,杨继业、岳飞,你们含笑九泉吧,至少宋朝中文抑武,你们依然是第一长官,想怎么打怎么打,说打哪就打哪,现在的明朝,武官大多目不识丁,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在文官眼里他们只不过是抗击外患的工具,并没有什么高级官僚的本事——要靠一帮大老粗耍嘴皮子?他们连屁大的字儿都不认得。所以前线的最高长官不能给这些一介武夫,要有文官进行节度,试想,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战争中,钻出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瞻前顾后左右为难的最高领导,武将的郁闷程度可想而知,偏偏这些文官老是以仁义自居,站在道德的顶峰指责别人,难怪明朝后期作战成绩如此之差。

不过也有业务能力和耍嘴皮子能力都强的人,戚继光就是一个,他很明白洪武皇帝创下的军备制度的落后与不切实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改革,成功与否看看他的抗倭与北方边防的成绩就可以看出来。但是这种人是整个文官体系中最恐怖的人,由文化有智慧有能力,这简直就要重演当年唐朝藩镇割据的一幕了,所以他为整个文官体系所不容,出于嫉妒也好,为党国考虑也罢,反正这种人才必须节度,必须搞掉,压抑了个人的创造力和发展,整个明王朝离崩溃真的不远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