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追读《庆余年》。很久都没有这样去读过一部网络小说了,似是陌生,又心有戚戚焉。
“一个年轻的病人,因为一次毫不意外的经历,穿越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很奢侈地拥有了多出来的一截生命,所以暂时取名为:庆余年。”
有这这多余出来的一生,他很想好好的活着――不想死。于是,这不同的一生一世,便全是为了“不死”而奋战。他的爱,他的战,他的阴谋,他的梦想……都不为不了不想死,不想身边的人死,特别是因他而死。
读起来很意外,是不是?活着的理由,就是为了不想死――犹如大地震最朴实但也最打动人心的一句话:活着,就要好好地活下去。很诡异的是,作者以前写过一本《映秀十年事》,后来写《庆余年》的时候便有人做了一个书名联诗:映秀十年事,生者庆余年。虽然《庆余年》与大地震毫无关联,但是,生者庆余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成为全书的核心,仍然是一件让我觉得很诡异的事。
假若人能够重新活一遍,会做些什么?在影视文学中,我们经常看到绝症文学的桥段,假若人能够重新活一遍,会做些什么――重吃一遍最爱的小吃?重走一遍最留恋的风景?重新拥抱一下最爱的的那个人?……每篇小说中身患绝症的人物,都作如是想。是俗套?还是那种平淡中见真性情的欲望?
大地震那些呼天抢地的悲亲失友,让这一切桥段的矫情和做作默然失色――当然,也让那种普遍和基本的人类人性人情默然浮现。亦让每一个幸免于难或在想像中也经受着精神地震的人提问自己:我的余生应该怎样过?哪怕只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每一个人都向死而生。但是,在日常人生里,没有人或鲜有人,能够真正向死而生――以死为濒临的绝地,想想我我还有什么事情是想做未曾做的。说到底,还是因为死太遥远。死离我们太远--远得让我们不曾想到向死而生。只有在大地震发生的那一时刻,我们才真正意识到,死离我们并不遥远。或许就在身边咫尺,或许就迫在眉睫――所以,大地震中,很多人意识到在更快、更高、更强的生活之中,还有一种更有重要、重为紧迫、更为本质的生命:更有钱、更有权、更有名、更有影响力之外,我们其实更需要“身心安放是我乡”。
只是,大地震过去得太快,大奥运来得太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六月我因此继续追读《庆余年》时,有人说过,大地震很快就很被人遗忘的。曾经的生命感动、曾经的精神震撼都将淡去――事实的确如此,人类一思考,上帝继续发笑。唯余下《庆余年》看似毫不关联的范闲多出来的一生中,夹杂着的是猫腻为了活着的奢侈的思考。恰恰是这多余的人生和奢侈的思考,让我也开始令人发笑地“庆余年”。
绝症小说中,不过是把人生不可想象之远的死拉近,让生和死的距离缩短。让死在迫在眉睫的距离中,散发出一种逼迫人的气息。死就在眼前,还有什么放不下的?那就去把它捡起。还有什么不曾做的?那就去重做一遍。但是,《庆余年》却用另一种方式把向死而生重新生活一遍:在多出来的一生里,活着,就要好好地活下去。是的,“庆余年”――这一句很典型的中国式话语,向死而生,是它最好的注脚之一。这种“向死而生庆余年”的奢侈人生,在大地震的精神震撼和《庆余年》的故事阅读的对比中,似乎有着一种即便上帝发笑也要思考的张力。
向死而生,庆余年,那不是一种不同的桥段,而是另外一种不同的故事逻辑和思考方式。正是这种不同,让我观察到了《庆余年》人生哲学(“活着,就是要好好活下去”)背后那种变化中的中国人的新活法。
假若重新生活一遍,我们有三种活法:
第一种活法,就是绝症中的向死而生。生和死,因为绝症而缩短,哪怕只有0.05公分的距离,但是,只要好好的活,在剩余的时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说自己想说的话,把生活的意义给活出来――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生活出无限的生命意义。那么,再短的生命,也会从此拥有不同的味道。这是“绝症小说”中常见的活法。一秒即千年,那一瞬间便成永恒――让我们记住的不是平庸的日子,而是那向死而生的绚烂与明净。
第二种活法,便是回到从前,回到自己人生的过去,回到自己的童年,回到自己生活的小时候……假若真的能回到过去,我一定不会那样;我一定会重新活出一种不同的人生。我们每个人在回悔的时候,都会如是想。小时候,不该;初恋时,不应错放你的手;人生十字路口,不该那样选择……我们有一千个不同的事实,但是有一种相同的感觉。我们想回到从前,重新开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继续。这是童年文学、青春怀旧的集体潮流。
第三种活法,就是穿越不同的时空,在不同的时空中“平行”地另外一种活法。比如《庆余年》,穿越到另外一个历史时空中,让自己本只有几天的生命,绝处逢生,重新延续成另外一种生命去活。或许这种活法,就像中国古典神话中天上人间两种历史时间的对比:天上一日,世上已千年。只不过在《庆余年》中,这种迥异呈一种相反的形态:在这一个时空只有“几天”的生命,在另外一个平行的时空中,却又是“一生”:成长,娶妻,生子,子又生子……“一秒即一生”在两个平行的时空中,演绎出别样的生活。
这种一秒“即”一生的平行世界,似乎正在成为当前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犹如人在梦境中的一生,却只是生活中的一夜;人在此生中的一日,更是彼世中的一世;而互联网成为一秒“即”一生的接触点,在互联网门外,是生活中的一秒、一日、一周、一月;而互联网中,却是虚拟人生的一种人生、一种年月、一种世界。点击《庆余年》,犹如是推开那道门,迈过那个门槛,让此生中一秒的岁月,正在演变成另外一个世界中的一生。
一秒“即”一生。当这个互联网与生活世界相“即”的门槛,正在被《庆余年》及其他网络文学踏平时,迈还不迈已不是一个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迈过去之后,跟着那一段人生去旅行时,是否应该、或者是否能够抽身回来,回到我们当下生活中的“一秒”中来,真正想一想:人这一辈子,向死而生庆余年,是否应该以及如何活着,就要好好地活下去?
这正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庆余年》仍然让我这样思考――跟着范闲的人生却旅行中,去阅读大地震的思考震撼。只是,有人已经这样说了,人类何时停止思考,才能弄明白人生的真正秘密。所以,如何从《庆余年》多余的人生和奢侈的思考中抽身回转,不去想,而去做:向死而生,活着,就要好好地活下去――真的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事情。人一旦上了路,哪里就容易停下脚步来?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37:0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8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