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活埋蓝调里《痛苦的蚌壳》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36:59
  • 50

途加网千字文俱乐部http://1k.tugus.com/专稿

人们常常探讨人物传记的实质,到底是歌颂这个人对社会的功劳贡献,还是尽可能还原这个人物本身。不得不说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作品做到了将二者合一,但又难免多为偏颇前者。《Buried Alive》,这本记叙一代布鲁斯摇滚女星Janis Joplin的传记,却偏向于后者。整本传记多为描述Janis Joplin的日常生活,尤其侧重描述其在青春期和成名之后所遭受到的心灵折磨。

将传记的重点放在个人的生活窘境和心理困境上,并不为的要使我们否认及忽视Janis Joplin对于布鲁斯摇滚的贡献。当然,我们知道,Joplin在其个人音乐作品的创作方面贡献不大,因为许多她所演唱的歌曲都不是她自己创作的,而是来自于她的乐队伙伴们,可正因为Janis的出色演绎,这些作品才最终深入民心,她将自身的痛苦深深赋予在那些音乐作品当中,那些音乐作品变成她的发泄方式和通往幸福的道路——当然,还有她永远戒不掉的酒瘾、药瘾和毒瘾,这些也是Joplin试图发散痛苦的方式,但显然,社会公众更易于接受的,是她的艺术成果。也正因为人们将注意力过分放在这些艺术成果上,才将她个人所经受的痛苦和折磨忽略不计。我们在对其音乐成就歌功颂德的时候,有没有进行过这个思考:是不是正因为摇滚乐的创作者和演绎者经受着痛苦,才得以将他们的艺术作品深入民心?

Janis Joplin在活着的最后时光当中一直希望别人能够将她称为Pearl,包括她后来的传记作者Myra Friedman都认为Joplin之所以存着这个希望,是因为她想摆脱青春期时别人给她带来的那些令其难堪和沮丧的外号(“猪”、“怪物”),而成为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但在我的理解当中,这位经受过内心深刻痛苦的伟大的布鲁斯摇滚女星,深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蚌壳需要凝结一生的痛苦,才可能诞生出一粒珍珠,而当珍珠闪耀在世人眼前之时,这只蚌壳也已经溘然辞世。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前,Janis Joplin是痛苦的蚌壳,死后她是美丽的珍珠。

摇滚乐需要经过创作者痛苦的磨砺才可真正深入人心吗?

Pete Townshend(英国乐队The Who吉他手)曾经说过摇滚乐卖的是愤怒和痛苦,如今,贩卖愤怒的人很多,因为种种因素(你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结为天气、噪音、食物,当然人们比较感兴趣于对社会、***的愤怒),人们很容易愤怒,但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却极少会痛苦起来——虽然由愤怒亦可引发痛苦——尤其是欧美摇滚艺术家们,他们多数出身中产阶级,道理上来讲压根不会有物质上的痛苦,但之所以优秀的摇滚乐能从这些中产阶级人士当中诞生出来,是因为他们善于挖掘痛苦,时刻将自己的内心(而不一定是肉身)放任在无尽的痛苦当中。或许从这一点上,你可以明白,有着那么丰厚物质回报的Kurt Cobain,生前为何时刻将自己囚禁于内心的囹圄,当然最终,这些试图将自身的痛苦寓于艺术作品当中的艺术家们,最终也逃不过痛苦本身的戕害。再换句话说,物欲横流的这个时代,我们不再有深入人心的摇滚乐作品,是因为那些创作者们抛弃了将自己时刻浸在痛苦的沼泽当中这个使命。

Text_朴九月

原文链接:http://www.tugus.com/bbs_content:8478371021096023847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