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黄河青山《远非完美人生》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36:53
  • 54

推荐给那些游走在文化夹层中的人。

前两天手头的《黄河青山》被图书馆召回了,是在某人名下借的,他告诉我,让我还回去。我们都有些恋恋不舍。古人用功有三上,今天我们读书也是三上:网上,枕上,厕上。《黄河青山》就属于三上里面,不那么体面的那一种。然而它超越了一干内战回忆录和台湾民主运动史的书,雄踞我家厕上书榜首长达半年之久,自然不是一般厕上小书可比。

黄仁宇的人生,如果只从他今日的名声来看,应该算是成功的。然而《黄河青山》里,最值得看的不是这个。更甚者,黄河青山只写到八十年代初,那时他虽然已经小有影响,却远没达到后来的名声大振。用今日MITBBS网文的俏皮口吻来说,黄河青山写的是个在北美的老WSN的奋斗故事。(WSN:猥琐男,中性描述,无贬义。)风华正茂的时候离开校园,从军却念念离不开那支笔;三十多岁去国离家飘在海外,站错了队,从此变成无根之萍;四十多岁在北美回到校园,苦熬博士;五十多岁找间小学校教书,写书出版,得罪行内大佬;六十来岁的时候,教了十年被裁了。。。真正衰人一枚。

说他是老WSN,还因为他的琐碎。黄仁宇年轻时,生活在一个多么宏大的时代,战争与和平,国军和共党,西方对东方,那么多伟大事件,他记下的偏偏是一些小事,有没有勇气吻喜欢的女孩子,从A地带来的薪酬在B地能购得多少东西,就连驻缅的时候,关心的也是某种帆布做成的军帽特别挺刮耐用。这些琐碎之事今天看来并非完全没有价值,可是出自史家黄仁宇的笔下,多少有点叫人失望。

作为衰人,最大的衰大概就是选错了队伍。共军的队伍打游击战,国军的队伍看起来更正规——这样小小的偏好改变一个人的后半生。其实并非偶然吧,黄仁宇的父亲是同盟会的早期成员,他入国军,顺理成章。虽然他把一路上的顺利被提携归功于他朋友的父亲田汉的影响力,我们两个总觉得,他自己的出身背景更重要一些。因为走上了这条路,书的前半部分,他一直耿耿,对对手的成就谨慎地不予承认。

某人看这本书的时候,前半段花了很长时间,常常看完一段就跑来跟我说,这个黄仁宇,格局太小,多少大事他看不见,总在些小事上斤斤计较。我看得比他快,又因为喜欢黄仁宇其他的作品,就劝他接着看下去。

然后就渐入佳境了。黄仁宇人生的深度,从他离开东京使团开始。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随波逐流的青年,一路顺畅,偶尔有些小小的挫折,更多的是春风得意。直到他在东京使团因为上司的失误而失去了依傍,真正成了一个流亡海外的灵魂,我想,也许他才真正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

作为一个热爱中国文字、沉浸于中国文化中的人,他忽然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去了。他别无选择。尽管那时的美国在各个方面都富有吸引力,这样全然的和过去的割裂带来的阵痛是无法隐藏的。全书通篇没有提到过这种痛,然而字里行间总是隐隐约约透露出来。除了文化的割裂,还有学术的选择。他的前半生在兵马间度过,忽然要重新拿起笔来,固然如他所愿,对他的知识背景却是一大考验。这些困局,和今日在美留学生面对的困局是何其相似。

他选择研究中国历史,最终不可避免地回到中国近代史:如何在一段人生的失败里看见光,为自己辩护,为一个失败的政党辩护。他别无选择,放弃辩护意味着放弃对自己前半生的肯定。他的辩护,和当时美国校园里左派思潮又是多么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甚至影响到他的生活:选他课程的学生越来越少,哪怕他已经拿到了终身教职,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解职的命运。在学术上,阴差阳错地,他又开罪了费正清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人生困局,谁敢说自己不会遇到。

书的后半段,大篇幅的思索和探讨越来越多,在各种各样的困局里,这些思索并没有变得消沉晦暗。在对自我和政党的辩护里,他看见对手的难以超越的成就;在对学术上争端的反思里,他看见自己的微小和局限。到这时候,他人生中最富有光华的色彩才显露出来。

成就一个人,需要多少困境和挫折呢?而他又恰巧是这样的,和现在的我们一样,生活在文化的夹层中。因为这些,这本书对我们才有别样的价值。

本书的译者大约下了很大的功夫来做翻译。然而功力略逊,所以看起来偶尔有夹生之感。

http://welljj.spaces.live.com/blog/cns!71B32B57197FF4DD!837.entry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