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50万年的死角照亮中日友谊的死角——《五十万年的死角》书评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36:39
  • 57

照亮中日友谊的死角

——《五十万年的死角》书评

华斯比

【恩人:“北京人”引发的创作灵感】

在日本推理文学史上,处女作就能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的作家并不多,而以中国历史题材推理作品问鼎此奖的就更是凤毛麟角。1961年日籍华裔作家陈舜臣的以华人侦探形象陶展文为主人公的《枯草之根》获第7届乱步奖。在他之后崛起的最重要的创作中国历史题材推理的作家就是伴野朗。

伴野朗1936年7月16日出生于日本爱媛县,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学科。1962年起在朝日新闻社任记者,先任职于朝日新闻社“外报部”,多次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采访,1986年5月起出任战后第一任朝日新闻社上海分局局长长达三年之久。伴野朗不但出身记者,而且“文革”时期常驻中国,才有更多的机会在中国各地采访和游览,对当代中国,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有较多的了解。他在中国的这些生活体验则成为他创作中国历史题材推理小说的灵感源泉。

而根据我国珍贵文物“北京人”化石失踪案写成的推理小说《五十万年的死角》,作为的处女作,为他在1976年捧得了第22届江户川乱步奖。因此,他在《北京原人的事情》一文中饱含深情地写道:

对我而言,北京原人可以说是“恩人”。可以用一句俗话来形容,就是“不想着他就睡不好觉”。因为我的处女作、获得江湖船乱不奖的《五十万年的死角》写的就是追寻北京猿人的头骨化石下落的故事。(伴野朗:《中国历史散步》,第120页,集英社1994年版——引者注)

1941年12月8日,即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当天清晨,侵华日军为劫掠“北京人”化石,突然袭击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的研究机构。可是,日军打开存放化石的密室一看,化石已经不翼而飞了。究竟是什么人偷走了化石呢?它被藏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呢?于是,一场紧张的追踪战开始了。

【主题:旨在体现中日人民伟大友谊】

作为一部推理小说,《五十万年的死角》没有华丽的诡计,却有着惊心动魄的情节和旨在体现中日人民伟大友谊的主题思想,尤其后者,这是高于诡计的内在的东西,更加弥足珍贵。

当年乱步奖评奖委员青木雨彦在说明推荐理由时说:“第一,题材好。第二,结构安排严谨。第三,很好地把握了时代特征。第四,人物描写栩栩如生。第五,文章生动。总之,百分之百的有趣。”

下面笔者就以上五点对《五十万年的死角》做简要的评析。

第一,题材好。的确,小说以“北京人”化石失踪之谜为题材,这是几十年来一直为国际上重视,更为中国人民关切的事情。而且,小说以户田骏这个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学校中国语专业(和作者一样),后在日本侵华陆军中做翻译的日本人为主人公,更加能够突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这个主题。试想,一个日本人,在中日战争时期,能够为了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当然也是世界的)而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毅然参与调查其下落。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这也表现了伴野朗本人超越意识形态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尊敬及对现代中国的尊重。

第二,结构安排严谨。小说从发现化石失踪的1941年12月8日写起,到12月19日真相大白结束,前后共九天。小说除序幕和尾声,共分八章,分别是:丢失、追踪、疑惑、混乱、回归、邂逅、较量和真相,几乎一章只写一至两天的内容,且结构十分严谨,通过章节标题就可以把握故事发展的脉络,让人清晰地看出追踪过程的全貌。

第三,很好地把握了时代特征。小说既然取材于中国现代历史,当然要以当时的中国作为开展故事的舞台,那么舞台上的布景自然非中国历史人文莫属了。

为追寻“北京人”下落,户田骏辗转中国各地,如北京、天津、青岛、秦皇岛、奉天等地。每到一地,作者都会简要介绍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当年的风貌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等,读来颇感亲切,又极具历史真实感。

第四,人物描写栩栩如生。这是我要说明的重点。同样是由于取材自中国现代史缘故,小说必然要提及当时诸多的历史人物,而作者又巧妙地将虚构的人物安插入真实的历史当中,将历史与虚构柔和在一起,以致使读者几乎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虚构,读来极赋真实感。

先说说这个虚构的主人公户田骏。我始终觉得户田骏是作者伴野朗在小说中的化身,即人物是作者的代言。作者借着户田的回忆讲述中日两国现代历史的一些片断,将它们穿插在小说中,作为紧张情节的调剂。另外作者借户田之口表达了对中日两国,以及中共及国民党的一些看法,并对中共给于勒正面的肯定。

其次要说的,也是要重点说的人物是化名“国志宏”的中国共产党人代表郭沫若先生。小说并未从正面肯定郭沫若就是国志宏,只是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点出:11年后的1952年12月参加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郭沫若长相酷似户田印象中的国志宏。

作者虽未言明,不过我们倒是可以根据作者在书中给出的细节作为线索推理一二。

在《追踪》一章中户田在开往秦皇岛的火车上初遇国志宏,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进来的是一位中国人,50岁上下,穿藏青色考究西装,一副绅士模样。修长的身子,白皙、丰润而高贵的脸庞,使户田感到他很有教养。

我们先从年龄这一点入手。郭沫若出生于1892年11月16日,小说中的时间是1941年12月,当时郭沫若正好刚过完49岁生日,符合50岁上下的描述,年龄吻合。而对身材举止的描写也基本一致。

再看结尾,国志宏在给户田的心中亲口说了自己的个人情况:

……我是在冈山的第6高等学校和九州帝国大学学习过的留学生,……

我本来有一个日本妻子,但现在为了革命,我丢掉了私情。

从以上两点,根据陈永志撰写的《郭沫若传略》(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

1915年夏天,郭沫若结束一高预科的学习,以第三名的优秀成绩,升入第六高等学校,踏上了学医的道路。

1918年秋天,郭沫若有六高进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

郭沫若在六高学习期间与日本女子佐藤富子(婚后改名安娜,郭沫若有时也叫她晓芙)相识、恋爱并结婚,且两人生有四男一女。

笔者想这些应该足以证明国志宏就是郭沫若不假!

但信中又写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受户田的父亲骏介先生的资助应该系作者杜撰,但郭沫若在日本生活艰难而受到当地日本友人的资助应该还是有可能的,具体是哪个人我想现在已不可考了。但绝对不会是虚构的主人公户田骏的父亲。然而作者这样写一定有他的深意在里面,那就是为了突出中日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这个主题。

郭沫若先生生前从事大量的中日友好工作,在日本人民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日本的很多社会活动家对郭沫若的工作都给于很高的评价。我想这就是作者选择郭沫若作为小说的第二主人公来表达中日人民伟大友谊的原因吧!

正如日本的中国文学专家三好一先生在郭沫若逝世后的1978年6月20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深切的哀悼》中说的:“郭沫若先生为日中友好,日中文化交流和发展所作的巨大努力,以及对于日本人民所表达的深刻的理解和友谊,正像先生生前为满足人民的要求,赠送给冈山后乐园的丹顶鹤那火一般彤红的红顶一样,鲜明、清晰地铭刻在日本人民的心间,永远不会消逝。”

下面再说说其他人物。有化名“阮爱国”的“越南独立之父”胡志明,有来自国民党人戴笠的特务组织“蓝衣社”的“十三妹”,有来自日本特务机关松村机关的绰号“蝎子”的佐佐木月心等人。在追寻“北京人”下落的过程中,户田既要根据自己找到的线索对各种谜团做各种各样的推理,又要与上述这些来自中日双方各方面的势力巧妙地周旋。这些或真实或虚构的人物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

第五,文章生动。在读这部小说时,我找到了当初读倪匡卫斯理系列的感觉。故事悬念迭起,情节紧张刺激。再加上以上的四点,文章自然就生动起来了。

【猎奇:中国现代历史题材推理小说】

伴野朗由《五十万年的死角》登上文坛后,开始了旺盛的创作活动,1984年以短篇小说集《受伤的野兽》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1989年底他辞去记者工作,专心写作。到2004年2月27日由于心肌梗塞导致的并发症突然去世(但伴野朗的好友、集英社文艺编辑部编辑长龙圆正宪声称,真正死因是脑中风),伴野朗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在推理小说,冒险小说和历史小说各领域,共出版了三十多部长篇小说及作品集。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都以中国为题材。

和陈舜臣一样,伴野朗的推理小说也带有鲜明的历史小说特色。这也正应了陈舜臣在他的《推理的乐趣》一文中写的那样:“所谓推理小说,岂不就是史料与作者的推理及虚构的混血儿吗?”又说“以史料为基础,将史料加以重新组合、照应、再加上作者的推理,这岂不就是历史小说的基本写法吗?”

伴野朗的中国题材的推理小说除个别作品取材于古代(如1994年出版的以日本唐代留学生、诗人阿倍仲麻吕及中国诗人李白为主人公的《长安杀人赋》)之外,绝大部分取材于中国现代史,而且相当有特色,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猎奇”!

其中,有以周恩来为主人公的《北京之星》(光文社1989)和《白公馆少女》(新潮社1992),有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策划暗杀***的真实事件为题材的《暗杀***》,有以***从各地收集黄金为题材的《***的黄金》,还有以中国上海为背景的一系列长短篇推理、冒险小说,如《上海紧急出动》(中央公论1984)、《遥远的上海》(集英社1992)和短篇集《上海传说》(集英社1995,含7篇作品:《雾中的百老回公寓》《血腥的76号》《游船码头之怪》《静安寺路的袭击》《爱憎的外滩》《疑惑的跑马厅》《南京路的幻影》)等。

最后,为 “猎奇”的推理小说画上圆满而且惊艳句号的是他在2001年,也是在他去世之前发表的推理小说《暗杀陈水扁》,以台湾“总统选举”为题材,描写时任“总统”的陈水扁与“副总统”吕秀莲在竞选连任时,坐在车内在人群中穿行时遭到枪击受伤,但却因此博得了选民同情而胜出。在伴野朗去世不久进行的台湾第三届“总统”的自由选举中,果然发生了这样的暗杀陈水扁的事件,而且其情节竟然与伴野朗所描写的不谋而合!虽不能排除枪击者事先读过伴野朗的这部小说并加以模仿,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伴野朗出色的推理能力。

参考书目:

《50万年的死角——“北京人”奇案追踪记》,[日]伴野朗,丹东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11月

《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王向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

《郭沫若传略》,陈永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

2009年1月17日

写于铭古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