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春拜长安归来,照片拍了上千张,游记却一直没有动笔
因为感触太深太多,反而不知所措
该如何开始叙述?
写文,怕无情可抒,更怕情不自禁
书不算薄,但对于一本记录了九次大陆之旅途径大半中国的游记来说又实在不算厚。
上午书送来,午睡前花半小时匆匆浏览一遍,立刻发现作者对途中所见遗迹风物涉及典故用笔极简,甚至一带而过,且因游历时间太早,许多地方早已物是人非多,一时间难生亲近之感,不禁有些失望——
意境比之终南群山间的《空谷幽兰》(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02628/),失之市井,内容比之《唐诗地图》(http://www.douban.com/review/1233998/)的风趣活泼,失之晦涩,文笔比起清扬幽婉的《漆蓝书简》(http://www.douban.com/subject/2375616/),又失之枯寂。
下午便急不可耐地表示了对此书不以为然——“还说写杜甫,居然连杜甫草堂都没提到!”“去一趟长安,居然连乾陵都不去参拜!”
但始终不放心,写出《唐代基层文官》这样著作的人,站在大明宫和昭陵遗址前,难道真的就没一点点心潮澎湃和难以自己的悲哀么
方才临睡前又忍不住拿起来,挑灯细细捧读。
首先印入眼帘的,便是勘比东土版《大唐西域记》的日本圆仁和尚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前阵子爱不释手的一部游记史籍,琐碎而珍贵。
便若有所悟,这大概就是作者对这部书的期许罢。
展开一幅中国大地图,第一章便见到刘子建、田耕望等老学者们的亲切身影和唠叨
“五城何迢迢?”
气势不凡!
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四个字。
反正是周末,索性放下心来,任自己随着作者漂泊。
熊猫馆、马王堆女尸、岳阳楼、柳宗元的柳州、韩愈的潮州……长安水边多丽人、洛阳伽蓝记、乐游原上望昭陵……
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
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
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
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重经昭陵》杜甫
……杜甫在这里!
“我终于见到那座最高的终南山了!……我幻想自己划着一叶轻舟,划过寂静的湖心,转个弯,隐入一座山背,航向永远的终南山去。”
嗯
终南山也是在的,永远都在的,在心里。
读至此,已按耐不住,对下午轻率的评价深感不安和愧疚,索性重开电脑,写半截读后感上来,寥表歉意。
作者是故意不去乾陵的,因为那里已经被游客污染了,这是一位学者自己的私人行旅,对不起。
其实当时比起乾陵,我也更想去昭陵……但我到底没有他那样一意孤行的精神,这就是差距罢。
随手翻至书末最后一章《相看两不厌》,写的李白晚年所居之地宣城
标题取自太白于五十三岁一秋日所作五绝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说,李白晚年无官无职,居无定所,不知靠什么过活,给人的印象,便如“孤云”那样,“有点无奈,甚至可能也有点不乐。”
文中看到几句对话:
“没有,《收获》不行,不好卖。”她说
“南京的《钟山》呢?”
“也没有。《钟山》也不行。”
“北京的《当代》呢?”
“都不行。”
……最后一段话是这样的:
从山上下来,想起李白那种“孤云”般的心情,我的感觉也正是轻轻淡淡的。回家后,写信告诉一个友人,说我今秋到过宣城,“也去爬了李白的敬亭山”。这位朋友很细心,说我恐怕也是“寂寞”的。
最后一段读下来,不禁差点落泪。
这本游记我依然不向众人推荐,因为这里面的太多东西,只有真正苦心治史(尤其是唐史)的人,才能感受到。
这是“春秋曲笔”。
学者与文人都很孤独,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学者的孤寂更平和、更清高、更安详,也更难以言说。
他们抒发寂寥的唯一方式,就是“春秋笔法”,2000多年前孔老二想出的办法,管用到现在。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36:2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8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