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出走年代《每个人的青春都需要一次出走(编辑札记)》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8:36:15
  • 93

对我个人而言,有一个既可称得上伟大,但是又很卑微的生活理想。那就是,在三十岁之前,要彻底地出走一次。所谓“彻底”,是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去最想去的地方,呆足够长的时间,而不必考虑钱、工作、安全感等种种之束缚。为什么是三十岁?想想看吧,谁能想象在旅途中见到一个三十多岁仍单身的风尘仆仆的女人?

就在萌生了这个“理想”后不久,我遇到了《出走年代》这部小说。初次阅读可说是满怀惊喜,不仅仅是因为它以丰富的文艺元素弥补了我青春期的某种贫瘠和匮乏,慰藉着我这颗已进入后青春期却依然动荡不安的心,也不仅仅是因为它唤起了我长久以来被压抑的梦想和生命的直觉冲动,更是因为,它以一种崭新的视野和手法去透视青春的可能、生命的可能——对于存在的孤独、死亡的终极命题、潜意识的黑暗大陆,这些成年人避而不谈的话题,它毫不避讳、直探核心,终于挖出一股源源不绝的生命能流——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和故事中的人物反复对话,它们逐渐融入我的情感和记忆,在我心中种下了最深的感动。

这是一个起于青春的迷惘、叛逆、伤感和决绝,却归于温暖和爱的故事。它也是写给所有Kid和Kidult的故事。在故事的主人公“过分女孩”和“怪气男生”的身上,每个曾经文艺过、现在正文艺着,或从未文艺过但心中却藏着一个“文艺鬼”的人,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而“过分女孩”和“怪气男生”之间那种情愫暗涌、引而不发的恋情,即使在我们的现实中不曾发生过,也必定在我们青春或后青春的白日梦中一再地上演。在潜意识深处,我们都能感应到生而为人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孤独。也正因为这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令我们是那么地渴望另一颗灵魂的共鸣和回应。这,大概就是小说里所描写的那种青春期爱情的核心要义吧。

这部小说在审美和趣味层面所蕴含的丰富元素,也令我产生了太多的精神共鸣,由此带来的情绪上的满足感是无法言喻的。它几乎提供了一份“某类人”的精神发育史中所接触到的一切精神食粮的清单。毫无疑问,这类人是确实存在的,尽管数量不定,因为“过分女孩”和“怪气男生”,以及整个故事的迷离氛围,正是孕育于这些独特的元素之中。他们那么鲜活,仿佛正呼吸着我们昨日曾呼吸过的空气。又或者,此刻的我们正经验着故事中的他们所感应到的情绪和能量——可能是因为我们心爱的一首歌、一幅画,或者某部电影。

关于这张清单,读者可以直接参看书后附录的“过分索引”,其中涵盖了文学、电影、音乐、绘画、哲学、文化等不同层面。对我个人而言,这份清单中最有吸引力的世界是由勃艮第天鹅绒、Durum手卷烟丝、蒂姆•伯顿、岩井俊二、印第安捕梦器、《杀手莱昂》、《梦旅人》、蓝山咖啡、焦糖布丁、喜力啤酒、卡洛斯•卡斯塔尼达、村上春树、平克•佛洛依德、Smashing Pumpkins、Sparklehorse、肖邦、莫奈、梵高、占星学、尼采、罗兰•巴特、史蒂芬•霍金等等组成的。在这份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清单中,相信会有很多人找寻并构筑出一个自己最喜爱的世界。顺便在此提及:也因为编辑这部小说,我邂逅并爱上了Azure Ray(可惜在最终出版的书中,作者删去了和这个乐队相关的文字)。我超级爱的那首November,几乎陪伴了我整个零八年的冬天。有一次,在和素黑的闲谈中,我们甚至达成共识,认为这首歌可以被当作《出走年代》的主题曲。那种感觉,仍然是无法言喻的,只能去看,去听……

但这部小说之所以被称为“灵性小说”,却并非因为它所涵盖的这些文艺元素,而是因为它在我们所熟知的,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引入了新的维度,或者说,在身与心之外加入了“灵”的层面——那是本属于我们却被我们遗忘的世界。

整个故事的情节即架构于其上:正是为了探询生死的谜题,追寻所谓“死亡意识的入口”,才有了女孩紧随生命直觉所展开的奇妙旅程。而纠结于存在之孤独、感应到爱的呼唤却不能了知生命意义的男孩,在和潜意识中的女神、催梦女郎的相遇中,也逐渐走上了探索内在生命的灵性之旅。此外,故事中鲜明而具有深长意味的人物并不止于两个主人公,还包括那个带领他们一起去捕黑洞、IQ超爆的物理天才,可以随时进入别人的梦并引领别人进入自己梦中的“梦女郎”,吹黑色竹管小SAX、指引女孩进入死亡计划的神秘男人,在梦中出现、被梦管理员追捕的游梦少年,等等。他们交织出现在两位主人公青春成长的路途中,为我们打开了一道又一道通往神秘宇宙的眩目风景。

最后,不得不提到这部小说一个显而易见的独特之处——它是由两位作者合作共同完成的。令人惊奇的则是,在文字中我完全找不到两个不同的个体思维方式的接合痕迹。它们水***融、相生相依,正如同故事中“过分女孩”与“怪气男生”之间雌雄同体般的双生共鸣。尽管关于竹风钰书这位神秘的“幕后作者”,我所知的并不比读者们更多,但我由衷地相信,正是由于这一股阴阳和合的能量,成就了这部作品的柔韧、深邃与圆满,也使它得以抵达我内心深处那份完整的存在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