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说来,第十七章第一节对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还是中规中矩的,这让我惯性地认为接下来也会对总供给曲线给出常规的推导。
事实上,从第二节开始,编者“为了导出总供给曲线”,首先对“总供给”作出了一般性的说明:gotoP586“总供给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
接下来对“生产函数”作了说明,并在最后指出:P588“在目前,我们所涉及的仅仅限于短期生产函数。换句话说,正如(17.5)式所显示的那样,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总供给将主要由经济的总就业水平决定。(现在问,经济中的总就业水平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为此,有必要引入另一个市场,即劳动市场。)”
行文至此,编者似乎暗示我们,对于每一个特定的价格水平,我们只要通过分析劳动市场从而得出对应价格水平下的就业量,再将该就业量代入短期生产函数,即可得出该价格水平下的总产量;重复以上过程,即可最终得到总供给曲线。
即便在我已把书看上两三遍后,我仍会抱着这样的期望继续下面的阅读。
劳动市场均衡的决定需要联合两个方面来说明:劳动的需求和劳动的供给。
(关于劳动的需求,P588给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由于劳动的边际产品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劳动的需求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宏观经济学认为,上述微观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的关系,对于总量意义上的劳动市场也是成立的。”)
进入到对劳动市场的叙述后,编者首先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与“劳动的边际产品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降低”的常理推出“劳动的需求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得于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需求曲线。
然后又在P589不加说明地指出“劳动供给量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当然,我们似乎可以在《》P299找到其微观依据)得于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
阅读至此,我深以自己大约领悟到了编者的意图:这就是充斥于经济学中的一种研究方式——不遗余力地论证一方的递减与对方的递增,然后在上下左右的来回往复中交叉出“均衡”这一孽种。而均衡中的参数值正是我们的所求。
果不其然,紧接着的叙述又为我的意淫添加了一把烈火:gotoP589“如果工资W和价格P两者都是可以调整的,那么实际工资W/P也是可以调整的。劳动市场的均衡就由劳动的需求曲线和劳动的供给曲线的交点来决定。”
并在简要的图示说明后不失时机地上纲上线:P590“总之,在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的完全竞争的经济中,劳动市场的均衡条件是:Ns(W/P)=Nd(W/P)。劳动市场的均衡一方面决定了均衡的实际工资,另一方面决定了均衡的就业量。”
最后,在某种幻觉的浸淫下,我们在末了的若干文字中达到高潮:“根据本节上面的说明,在任一时点上,资本存量K都是由以往的投资决策所决定的。将就业水平N和既定的资本存量代入到短期总量生产函数就立刻得出产量水平。(这表明:劳动市场在经济的总供给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它决定经济的总供给或产量。)”
至此,我们已然明确认可了先前的“暗示”:为求出总供给曲线,我们只要对每一个特定的价格水平通过分析劳动市场从而得出对应价格水平下的就业量,再将该就业量代入短期生产函数,即可得出该价格水平下的总产量;重复以上过程,即可最终得到总供给曲线。
goto:P590-P591“在任一时点上,资本存量K都是由以往的投资决策所决定的。将就业水平N和既定的资本存量代入到短期总量生产函数就立刻得出产量水平。这表明:劳动市场在经济的总供给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它决定经济的总供给或产量。”
因此,根据劳动市场的均衡求出不同价格水平下的就业水平N,就可以通过短期总量生产函数求出各相应价格水平下的总产量,即总供给曲线。
而在本章第八节,编者终于***裸地指出:gotoP602
“劳动市场均衡条件:f(N)=W/P; h(N)=W/P (3) [(3)式中的f和h顺次为劳动的需求和供给函数]
短期总量生产函数:y=y(N) (4)
……
把第(3)式和(4)式联立起来,在不同的W和P的假设条件下,消去其中的N,可以得到另一个y与P之间的关系,此即为总供给函数或曲线;总供给函数的代数推导过程将在第二十二章中加以说明。”
(而第二十二章中总供给函数的代数推导过程的思路又似乎暗示本章,即第十七章中的推导纯属耍猴。)
当我们带着理论指导实践的热情继续学习第四节(古典总供给曲线)、第五节(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第六节(常规总供给曲线)所阐述的三种具体形式的总供给曲线时,初看似乎显而易见,再看亦不失理所当然;但几遍研读,直至联系后续章节(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第一节“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后,终究仍觉这一章中关于总供给曲线的逻辑体系不甚分明,看到今天,我终于明白,在推导总供给曲线这问题上,我们都被第十七章耍了。
(我正是纳闷怎么第十七、十八章总是看的时候好像挺容易就理解了,但过后总是难以记住。想来到底还是经不住逻辑的质问啊)
在我的几番纠结之后,且听我从头道来个中关节。
回到第二节,gotoP590“第一,在有伸缩性的工资和价格下,实际工资调整到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从而使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的状态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充分就业的状态。”可见,由劳动市场均衡得出的就业量N始终只能是唯一确定的“充分就业量”。gotoP591“更进一步地,根据上面的第一点说明,在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的情况下,经济中的产量始终等于充分就业时的潜在产量。”这一逻辑推理过程在古典总供给曲线(第四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gotoP592
“按照西方古典学派的说法,在长期当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因此,按照本章第二节的说明,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会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价格水平也会上升。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价格水平也会下降。这些变化最后会使实际工资调整到使劳动市场达到均衡的水平。换句话说,在长期中,经济的就业水平或产量并不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变动,而始终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根据本章第二节的说明,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这也进一步说明,除了劳动市场均衡决定的就业量是唯一确定的充分就业量之外,由充分就业量所决定的总产量也是唯一确定的“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
基于这个逻辑,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第五节)与常规总供给曲线(第六节)显然经不起严密的推敲:我们根本就无法从“劳动市场均衡”出发得到能表征各个不同总产量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与常规总供给曲线!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第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开篇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成功”解释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还是要用“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这一貌似难以服众的经验定律来推导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18.4)、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或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18.5))。
谜底在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第一节(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揭晓:总供给曲线是由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推导得出的!
最后的***:
gotoP605复习与思考题3.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8:36:05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8046.html